国产又爽又黄又紧无遮挡_国产精品成人无码a无码_国产亚洲日韩a欧美在线人_色婷婷AV一区二在线观看_美女粉嫩极品国产高潮无套在线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新民說 誰是真兇——清代命案的政治法律分析
中国式冤案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一部故事性与学术性兼备的历史佳作!
ISBN: 9787549558582

出版時間:2014-10-01

定  價:46.00

作  者:徐忠明 杜金 著

責  編:余慧敏陈美玲
所屬板塊: 社科学术出版

圖書分類: 法律

讀者對象: 大学法律系学生,法律、历史研究学者及爱好者

上架建議: 法律、历史、思想
裝幀: 精装

開本: 32

字數: 310 (千字)

頁數: 396
紙質書購買: 當當
圖書簡介

本書研究了三個相互交叉的話題:命案、疑案與冤案,包括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春阿氏殺夫案、三牌樓冤案等清代著名命案,以清季冤獄的產生與平反的案件為樣本,著力揭示其中存在的重重黑幕,進而分析和解讀這些案件最終得以平反的各種因素——司法政治、司法技藝以及社會網絡的隱秘故事,旨在勾勒中國式的“超越合理懷疑”的獨特意義與程序結構、清代中國的司法制度及其運作實踐、清代命案的駁審程序及其特點、審理死刑“疑難案件”的法律制度與操作技藝等。

作者簡介

徐忠明,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研究領域: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比較法律文化。學術成果有《法學與文學之間》《思考與批評:解讀中國法律文化》《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情感、循吏與明清時期司法實踐》《<老乞大>與<樸通事>——蒙元時期庶民的日常法律生活》等。另外,在《中國法學》《政法論壇》《中外法學》等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

杜金,中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研究領域:中國法制史、法律文化、司法倫理學。著有《傳播與閱讀:明清法律知識史》等。

圖書目錄

◎徐忠明、杜金

超越合理懷疑:一起清代命案的司法理想

◎徐忠明、杜金

楊乃武冤案平反的背后:社會文化考察

◎徐忠明

臺前與幕后:解讀一起清代命案的真相

◎徐忠明

刀下留人:河南王樹汶案的黑幕與平反 

◎杜金

冤獄與平反:清末江寧三牌樓案鉤沉

◎徐忠明、杜金

案件的政治學:大司寇薛允升的司法技藝

◎徐忠明

辦成疑案:春阿氏殺夫案的制度與操作

附錄

表 1:« 申報» 楊乃武案相關報道索引( 1874 -1877)

表 2:« 申報» 三牌樓案相關報道索引( 1878 -1883)

表 3:王樹汶案歷審官員名單

參考文獻

序言/前言/后記

這本集子收入了七篇論文,研究了三個相互交叉的話題:命案、疑案與冤案。這些案件發(fā)生的時間集中在清季,只有《超越合理懷疑:一起清代命案的司法理想》討論的許氏殺夫案,發(fā)生于乾隆初期。從研究歷程來看,自寫于2005年初的《辦成疑案:春阿氏殺夫案的制度與操作》,洎剛剛完成的《超越合理懷疑》,斷斷續(xù)續(xù),延續(xù)了九年;若是算上研究春阿氏案的時間,滿打滿算,則有十年了。于我而言,這是一個不算太短的時間。不過,多數論文還是我和杜金在這兩年完成的新作。

現在回想起來,當初研究春阿氏案,既是一個意外事件,也是經過一番思考之后的自覺選擇。說是意外,是因為暨南大學的張從容副教授,給我看過一份她從一檔館抄錄的資料,即春阿氏案的結案報告,大約兩千字。讀過之后覺得挺有意思,就想一探究竟,寫篇文章說道說道。說是自覺,是因為我陸陸續(xù)續(xù)讀過一些西方新文化史的論著,什么敘事史學、微觀史學等等。其中,戴維斯《馬丹•蓋赫返鄉(xiāng)記》、孔飛力《叫魂》、史景遷《王氏之死》以及李貞德《公主之死》一類的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們與法律有關,都是故事性和學術性兼?zhèn)涞募炎?,也是微觀史學的典范。心想,是否亦可以嘗試用敘事方式來講講故事呢?所以《辦成疑案》既有故事色彩,也有分析成分;同時,還利用了冷佛的《春阿氏》作為背景資料,并借用了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龍之介的小說《莽叢中》的敘事策略——這篇小說,曾經被黑澤明拍成經典電影《羅生門》。

2006年初,我和杜金合作完成了《楊乃武冤案平反的背后:經濟、文化、社會資本的分析》,這是我們首次合作研究的產物。之后,研究興趣轉了,就把命案話題擱了下來。

直到2012年暑假,同樣是機緣巧合,杜金在一檔館找到了一份晚清廣東省羅定州署理知州杜鳳治審理梁寬殺妻案的檔案,這使我燃起了重新研究這類話題的興趣。之所以對這份檔案感興趣,還因為羅定縣(今羅定市)是我20年前掛職待過一年的地方,有一種親切感。于是,將題本與《杜鳳治日記》加以對照閱讀,結果發(fā)現,記載同一案件的兩種史料,差異竟然如此之大,這對我們利用檔案具有警醒作用。因此,就寫了《臺前與幕后:解讀一起清代命案的真相》來討論這個問題。當時,杜金則在考證江寧三牌樓案。

去年暑假至今,我們集中精力寫了收入本書的其他四篇論文。其中的三牌樓案,杜金又進行了徹底改寫,此乃《冤獄與平反:清末江寧三牌樓案鉤沉》一文。

這些稿子匯總起來,居然超過了20萬字,主題亦相對集中,予以整理,積集出版。這于我們而言是一個反思自己學術工作的機會,于讀者可能也有查找的便利,于法律界關注死刑與冤案的學者,不但能提供一些鮮活的素材,而且能獲得一些歷史的教訓。

利用寫序的機會,我想扼要交代選題的另一緣由。

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法律文明和司法文明亦在與時俱進。法律文明化的標志性成果,乃完成了從“君王即法律”到“法律即君王”的歷史性變遷;而其核心內容,不外乎是憲制文明的日趨成熟,人權制度保障的逐步完善。在這種制度結構與法律理念的支配下,國家權力再也不能任性妄為,法律更不只是清人汪縉的“臣術”、“有司之術”及“外術”之所謂了。換言之,法律已經不是“尊君抑臣,綜核名實”的工具,而是鎖住權力的籠子。至于刑事司法文明的發(fā)展進步,亦同樣形成了若干標志性成果——基于保護被告人權利的正當法律程序、被告人的同等武裝權利、證據排除規(guī)則以及超越合理懷疑等等。

若以比較視野來觀察清代中國的刑事司法實踐,那么我們將會看到別樣的景致、獨特的圖像、不同的類型。但問題是,清代中國的司法制度又有什么特點呢?

首先,強化“尊君卑臣”的權力控制。就皇權專制而言,隨著東周爭霸戰(zhàn)爭的終結,以及秦朝的崛起和統(tǒng)一,皇帝集權專制的性格日趨強化與堅挺。到了宋明時期,皇權專制趨于極端;及至清朝的雍乾時期,這種性格變得更加突出。所謂的司法制度,僅僅是實現皇帝專制統(tǒng)治的一環(huán),故而,同樣擺脫不了“尊君卑臣”的宰制。為此,必須設計一套能夠確?;蕶嗖恢僚月溥M而控制官僚權力的組織機構,并且制定相關的律例制度。

從司法組織來看,它由縱向與橫向兩個板塊構成。在中央,皇帝掌控所有死刑案件的欽定權力;刑部屬于專門的審判機構,享有命盜案件的咨結、批結與復審的權力,但它必須接受都察院、大理寺以及九卿等機構的監(jiān)督,并最終對皇帝負責。在地方,作為“親民”衙門的州縣,牧令負責所有案件的審理,其中的婚姻、田土、錢債案件,可以自行了結;徒刑以上案件,必須進入審轉程序。處于中間位置——負有“治吏”職能的府道兩級,通常只是循例負責審轉案件,因而不居重要的審判地位。享有一省“刑名總匯”權力的臬司,專門負責全省徒刑以上案件的復審,但它必須向督撫稟報。督撫擁有省級命盜案件的復審權力,可以批結無關人命的徒刑案件;而其他命盜案件,則必須咨報刑部或題奏皇帝。

就律例制度而言,它由“斷罪俱引律令”與“出入人罪”兩項基本制度所構成。之所以要求司法官員在定罪量刑時必須引照律例,無疑是想從積極方面來“引導”司法實踐;與此同時,又能控制官員的司法權力。這是因為,在罪刑關系絕對化、刻板化的律例結構中,唯有常規(guī)案件才符合這樣一種律例的規(guī)范結構;否則,一旦稍稍偏離了律例,就成了“律無明文”的疑難案件,也就必須題請皇帝斟酌,并由皇帝裁定,從而給皇帝控制官員提供了方便之門。而之所以制定了“出入人罪”的細瑣規(guī)定,則是希望從消極方面來“遏制”官員的濫權行為。兩者相反相成,都是為了實現控制官員司法權力的意圖。

其次,基于“抓大放小”原則的程序設計。秦朝以降,中國進入了所謂的帝制時期,清代延續(xù)了這一架構,又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化。這一時期的鮮明特征,即帝國統(tǒng)治的疆域空前遼闊,但社會組織與經濟結構卻比較簡單。這導致了兩個結果:(1)以當時的技術條件,若要深度控制疆域遼闊的基層社會,勢必導致官僚機構與官僚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的態(tài)勢,從而產生治理成本的大幅度提高。而這又受到了儒家“薄賦輕徭”的財政思想以及征收能力的約束。(2)社會結構因同質而變得簡單,此乃黃仁宇“扁平社會”概括的特點,亦是費孝通“鄉(xiāng)土社會”昭示的現象。故而,在通常情況下,社會矛盾與社會沖突也就相對瑣碎。由此,國家司法只要抓住“大事”,即能維持社會秩序的日常運行;至于“瑣事”,則可以留待社會組織自行解決。就此而言,邁克爾•曼所謂的“基礎權力”,在清代中國就不是人們想象的那么強大;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專斷權力”亦是如此。

從司法場域來看,命盜犯罪不但意味著燒殺搶掠,同時還意味著挑戰(zhàn)皇權秩序。這類案件,顯然是古人眼里的大事;也因此,國家必須為此付出相應的代價,予以嚴格控制,并且給以嚴厲處罰。審轉程序的設計,無疑是為了實現這樣的政治意圖。相反,婚姻、田土和錢債之類的糾紛,由于尚未傷及社會秩序的命脈,更沒有危及皇權統(tǒng)治的肌膚,故而,國家就放心地留待民間社會自行料理。一旦料理不成——往往是權威不夠,處置不力,或者是調停不公,那么州縣牧令出面介入,已經足夠權威,足以擺平。再退一步,倘若兩造不服牧令的裁決,并不依不饒而采取越訴、上控之類的行動;這時,上級衙門也會介入審理。但是,上級官員的介入,實際上是因為事態(tài)已經擴大升級。

復次,用常規(guī)與例外之術來控制官員的司法權力。上文所述,只是清代中國司法權力的組織框架與基本制度。然而,常規(guī)制度有時卻也難以達到預期的實踐效果。在此,我們可以借用康特洛維茨“國王的兩個身體”(The King’s Two Bodies)理論來稍作分析。作為“政治身體”的皇帝,事實上受到了來自天道觀念、社會輿情、祖制家法及權力慣例的諸多約束;換言之,作為“政治身體”的皇帝,同樣必須在制度約束下行使權力。相對而言,作為“自然身體”的皇帝,雖然難免任性妄為;但是,鑒于他們的時間、才智和精力皆非無限,在這種情況下,面對人數眾多的官僚群體與結構復雜的官僚體制,有時就會徒喚無奈。此時,皇帝勢必想方設法用創(chuàng)造例外的方式來控制官員的司法權力??罪w力《叫魂》與史景遷《皇帝與秀才》兩書展現的權力運作,即用“例外”來對付“常規(guī)”的絕佳例證。

由此,我們可以推導出一條政治制度設計的基本原理,即對常規(guī)權力的組織和運作而言,皇帝為了嚴格控制官僚的權力,設計了復雜的組織架構,并制定了煩瑣細密的律例規(guī)范,以使官僚必須在律例制度中行使權力,不得越軌;否則,嚴懲不貸。與此同時,這套制度亦困住了皇帝的手腳。因此,皇帝必須創(chuàng)造例外,通過非常手段來控制官僚。只是,例外不能太多;如果多了,勢必又會瓦解常規(guī)制度的正常運作,并且削弱皇帝的權威。因此,如何保持常規(guī)與例外之間的平衡,也就成為一門高超的權力藝術。

再次,實現“哀矜慎刑”的司法理念。在《論語•子張》中,記有曾子“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的名言。從淺表的字面含義來說,這意味著即使司法官員審出了案件實情,亦不要感到欣喜。更深一層是要追問,百姓為什么犯罪?是否因“上失其道”所致呢?進一步說,所謂的“哀矜”,就是司法官員在審理案件時必須深懷同情之心。實際上,這不僅是律例之心,亦是司法官員之心,此乃清人姚文然在《律意律心說》中所要闡述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執(zhí)法平允,也才能避免俗吏和酷吏之所為。這里的“慎刑”,系指司法官員在審理案件時務必保持謹慎,盡量排除偏見,誠所謂“虛衷聽審”者是矣。與此同時,對司法官員來講,在研讀律例和適用律例時,還要本著徐宏先在《修律自愧文》中所說的“一片哀矜惻怛之心,不欲輕致民于死之意”的姿態(tài),體悟律例的一字一句,并且領會其中蘊含的奧義深意。唯有如此,方能實現“民命庶有賴乎”之司法理想。實際上,司法文書反復提到的“無枉無縱”以及“信讞鐵案”之類的措辭,亦與“哀矜慎刑”密切相關,或者說是“哀矜慎刑”的結果。必須指出,慎重刑獄與慎重人命,固然是清代中國司法理念的核心價值;然而,它與保障被告的權利或人權的現代司法理念,仍有巨大的差異。一言以蔽之,如果犯罪行為直接指向了皇帝、挑戰(zhàn)了皇權,那么“罪疑從輕”或“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之司法理念,就得懸置起來。如欲維護皇權,則必須控制臣權;若要控制臣權,則必須強調“哀矜慎刑”的司法理念。誠如古訓所說,民是水,君乃舟;民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一旦臣下濫用司法權力,致使民不堪命,勢必危及皇權統(tǒng)治,一如“水滸故事”是矣。足見,所謂慎重刑獄或慎重民命,實際上是一種反射性的后果,而非“王法”的支點。

無論如何,正是基于“哀矜慎刑”的司法理念,我們方能真正明白,在清代中國的司法實踐中,為什么對于人命案件和死刑案件,必須經由繁復的審轉程序的層層審核;為什么提倡司法官員對待人命案件和死刑案件,必須持有“不厭其詳”的態(tài)度;為什么在證明標準上強調毫無疑問;為什么只要稍涉疑問,就要待質候審,只要疑點尚未消除,就必須罪疑從輕。對于這些問題,本書收入的若干論文,皆有相應的討論。必須指出,司法官員奉行“慎刑”或“慎殺”之理念,亦有避免“報應”的宗教原因。

以上扼要概括,已可見出清代中國司法制度及其實踐的基本特征。對此,雖然在相關論文中已有論列,但寫在序中,乃為了強調與凸顯,并作為閱讀本書的一個導引。

下面,我們再對不同主題的論文要旨作些提示。

在《超越合理懷疑:一起清代命案的司法理想》中,除詳細描述許氏殺夫案的審理過程之外,本文旨在強調兩點:一是審轉程序或駁審程序的來龍去脈;二是在通常情況下,雖然刑部是書面審,但非常關注廣東巡撫題本中的案件事實,對案件真相的尋求,對證據鏈條的考量,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也因此,我們將其視為“強超越合理懷疑”證明標準的范例。另外,之所以選擇這個案件,是因為它在清代駁審案件中比較特殊;換言之,經過四次審轉、三次駁審的案件,在司法檔案中非常少見,而這對于我們理解駁審程序很有幫助,遠較《駁案匯編》等書收錄的案件來得翔實。

就《楊乃武冤案平反的背后:社會文化考察》而言,我們以格拉諾維特“關系強度”理論與布爾迪厄“資本”理論,來分析推動楊乃武冤案平反的動力機制。也因此,這篇論文的旨趣,既不在考證案件的史實,亦不在描述案件平反過程的細節(jié),而是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運用于案件分析的一種嘗試。另外,鑒于寫作當時基本上用業(yè)已出版的資料匯編,而未能進一步查找其他史料,又因這些資料匯編存在若干差錯,所以,利用這次整理出版的機會,杜金對相關史料進行了全面的核實,并改正了原稿的疏漏,以使文本更加完善。

在《臺前與幕后:解讀一起清代命案的真相》中,筆者揭示了一起看似毫無破綻——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準確——的終審案件,居然隱藏著極嚴重的虛構現象。這意味著兩個問題:(1)司法文書呈現出來的案件真相,未必就是真實存在的案件真相,而很有可能是司法官員為了各種意圖,采取了“剪裁”事實的技術,編造了“依法裁判”的假象,據以通過審轉程序的層層審核;(2)為學者所艷稱的審轉程序,固然起到了控制司法官員與確保慎重人命的意圖,但也出現了一些“逃脫”程序控制的漏網之魚。與此同時,這一研究還有一個重要的學術意義,即它能提醒我們不要盲目信從檔案的記載。換言之,對于號稱第一手史料的檔案,我們仍有必要本著質疑的精神,采取批評的態(tài)度。

至于《刀下留人:河南王樹汶案的黑幕與平反》,意在考究王樹汶案平反過程呈現出來的種種暗箱操作——賄縱案犯、教唆串供、刑訊逼供、偽造卷宗、監(jiān)斃囚犯、官場庇護等等。同時,讀者還可以將它與《冤獄與平反:清末江寧三牌樓案鉤沉》的幕后操作結合起來閱讀,以究明“冤案是怎樣煉成的”問題。這篇三牌樓案論文的另一價值,是利用各種史料詳盡考證和鉤沉案件的真情實況,展現了作者對歷史事實進行嚴謹考證的硬功夫,同時也彌補了學界經常提及該案,卻疏于研究的遺憾??梢赃B接三牌樓案的論文,尚有《案件的政治學:大司寇薛允升的司法技藝》,文中我們分析了兩個案件,即三牌樓案與李萇材案,重點亦非考證史實,而是冀以展現刑部官員特別是薛允升的法律素養(yǎng)、政治擔當以及司法技藝,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以往學者重在研討和贊譽薛允升的律例研究成就,如《唐明律合編》及《讀例存疑》等,而疏于探討薛氏司法技藝的研究狀況。

與以上論文略有不同,在《辦成疑案:春阿氏殺夫案的制度與操作》中,筆者嘗試將歷史敘事與法律分析結合起來,尋找春阿氏殺夫案的真兇以及相關的法律適用。與此同時,還探討了清代司法實踐中的“候審待質”問題。讀者如欲深入理解清代疑案的處理技術,可參閱張從容《疑案•存案•結案——從春阿氏案看清代疑案了結技術》(刊于《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6年第4期)的專題研究。

如果這本集子還有什么特色的話,那么,在筆者心目中,它們是:努力查找相關案件的各種史料,盡量做到豐富扎實;在論證時,力求有根有據;在具體分析時,不僅關注案件的細枝末節(jié),而且聯(lián)系案件的司法語境,乃至政治背景,通過“解釋之循環(huán)”的研究方法,而達到深化我們的理解、加強分析的力度之目的;在理論運用上,本書呈現出的風格,不但是法律史學和法理學的,也是社會學和政治學的;在學術企圖上,我們希望通過個案分析,而又超越個案,是以得出的若干結論,就不僅適用于個案本身,還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最后,為了裝飾美觀,增強閱讀趣味,并使文字意義稍有拓展,我們還給本書配了若干插圖。選自《點石齋畫報》的插圖,雖然有其自身的特殊語境,而與本書案件不甚匹配,但是它們卻能豐富和擴展本書討論之案件的文化意蘊。

當然,筆者如此標舉這本集子的學術特色,自不免有“王婆賣瓜,自賣自夸”之嫌。不過筆者也得坦陳,我們對自己的學術研究從來不抱什么希望,選擇雜七雜八的課題來研究、來寫作,全然是興之所至,隨意而為,加以資質愚鈍,難登學術的大雅之堂。

總之,好玩是我們的研究動力,盡心是我們的研究態(tài)度;至于寫得好不好,就由讀者諸君來評判了。拉拉雜雜,已經寫了不少,就此打住可也。

是為序。

徐忠明

中山大學康樂園愚墨齋

2014年2月3日

編輯推薦

√ 冤案是如何煉成的:命懸一線,是誰從劊子手的刀下解救了他?橫尸街頭,和尚道士為何要置他于死地?弱質女流,究竟埋藏了什么樣的殺夫真相?誰是真兇?清代冤案是如何煉成的?什么是中國式“超越合理懷疑”?

√ 好玩與盡心:如作者所言:“好玩是我們的研究動力,盡心是我們的研究態(tài)度?!蹦憧梢詮闹锌吹胶芏嘤腥さ墓腹适?,從而體會清代中國的司法實踐及其蘊含的文化意義。

√ 可讀性與學術性:追求學術性與可讀性之間的相得益彰。為此,本書配上了若干插圖,以使文字敘事、學理分析與圖像之間能夠產生關聯(lián)性的意義張力。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