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書名所示,《西方文明中的音樂》旨在以“西方文明”為整體舞臺,展示音樂藝術(shù)在近三千年(自古希臘至20世紀初)的漫長歷程中所扮演的戲劇性角色。由此出發(fā),《西方文明中的音樂》將音樂置于極其廣闊的“大文化”背景中,用獨特的詮釋性批評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表述考察了音樂如何參與、改變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反過來,音樂也同時被整體社會與文化的演變所影響)的歷史進程,因而獲得了極高的學術(shù)威望和榮譽。
本書譯者之一@楊燕迪 教授曾說:“現(xiàn)在回過頭捧讀這本名著,仍每每感到,作者在勾畫音樂蘊涵的精神寓意時,在傾聽音樂的“文化泛音”時,其眼界之宏闊、感應(yīng)之飽滿、筆力之雄健、辭章之華美,都堪稱“大師級別”。音樂絕不僅僅是美妙的聲響,其中回蕩的是時代精神的脈動、社會心理的余音和個人創(chuàng)見的智慧?!段鞣轿拿髦械囊魳贰芬粫臐h譯經(jīng)過,恰恰就是音樂與社會文化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的有趣‘注腳’?!?p/>
保羅•亨利•朗(Paul HenryLang,1901--1991)原籍匈牙利。少年時代曾學習大管、研習作曲,但天生多方面的文化興趣使他最終轉(zhuǎn)向音樂學。青年時代,眼看右翼政治勢力上臺,社會形勢惡化,同時受到作曲家、民族音樂學家貝拉•巴托克的鼓勵,轉(zhuǎn)道去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音樂學、比較文學和文化史)和法國巴黎大學(學習文學、音樂學、藝術(shù)史和美學)求學。雖然最后的博士學位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得,但整體的知識背景和思想基礎(chǔ)均源自歐洲。這種對西方(尤其是歐洲)文化傳統(tǒng)全方位的透徹了解和博聞強記其實是他日后撰寫《西方文明中的音樂》的直接前奏。
中譯者序 / 1
引 言 / 1
第一章 古希臘
音樂在美的圣殿中 / 2
神話時期與荷馬時期的音樂 / 3
詩、歌與器樂 / 7
“悲劇從音樂精神中誕生” / 12
音樂社會學概觀 / 14
音樂科學 / 18
古代音樂的最后階段 / 20
第二章 拜占庭
東部基督教的音樂 / 24
古希臘音樂與拜占庭音樂的比較 / 28
拜占庭教堂音樂與圣詩 / 30
第三章 羅馬
第四章 基督教早期教父時期
“中世紀”對“文藝復興” / 44
基督教教會音樂的問題 / 46
基督教禮儀音樂的淵源和組成要素 / 49
崇拜儀式的組織結(jié)構(gòu)•世俗音樂•基督教會的抵抗 / 58
基督教祭禮音樂的神學、哲學和科學基 礎(chǔ) / 62
第五章 格里高利藝術(shù)與它的影響范圍
格里高利大教皇 / 70
不列顛的羅馬圣詠 / 73
卡洛林帝國的羅馬圣詠•凱爾特人的影響 / 74
格里高利音樂的支系 / 78
格里高利藝術(shù)的衰落 / 85
羅馬風格時期普世神圣藝術(shù)中的格里高利圣詠 / 87
卡洛林時期的世俗音樂 / 89
音樂的理論、藝術(shù)和哲學觀念 / 93
第六章 格里高利藝術(shù)的進一步擴散
戲劇從禮儀中產(chǎn)生 / 100
抒情詩、戲仿詩文和打諢歌 / 107
中古抒情詩歌的音樂淵源 / 110
封建主義及其藝術(shù) / 111
吟唱詩人 / 114
騎士抒情藝術(shù)的其他方面 / 117
游吟藝人 / 120
騎士藝術(shù)的衰落 / 123
普羅旺斯藝術(shù)所喚醒的意大利抒情藝術(shù) / 124
英格蘭的吟唱詩人和游吟藝人 / 128
戀詩歌手 / 129
第七章 哥特風格
哥特風格的興起 / 136
復調(diào)的起源 / 139
早期復調(diào)的形式和手段 / 141
古藝術(shù) / 145
羅馬式藝術(shù)與哥特風格 / 150
中古的音樂教義與理論 / 151
基督教會對復調(diào)的抵抗 / 153
法蘭西哥特風格對周邊文明的影響 / 156
第八章 新藝術(shù)
中世紀秩序的崩潰 / 160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之間 / 162
新藝術(shù)和古藝術(shù) / 164
法國的新藝術(shù) / 167
意大利的新藝術(shù) / 170
14 世紀的音樂實踐 / 173
音樂理論和美學的新趨勢 / 175
14 世紀中對音樂的廣泛傳播和普遍欣賞 / 178
第九章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 / 184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得到現(xiàn)代研究的確證 / 189
晚期哥特式音樂的最后體現(xiàn) / 191
哥特因素和早期文藝復興因素的風格調(diào)和 / 193
英格蘭的影響 / 193
勃艮第樂派 / 196
新哥特風格的興起 / 198
佛蘭德斯音樂家的遷移•15 世紀的意大利音樂•法蘭西—佛蘭德斯作曲家的崛起 / 204
16 世紀音樂的問題 / 212
改革與復興—— 德國的人文主義•工匠歌手 / 216
德國藝術(shù)中的勃艮第與法蘭西—佛蘭德斯的影響 / 221
德國作曲家的解放 / 221
路德與德國的新教音樂 / 223
古典“尼德蘭”風格及其國際化 / 229
文藝復興時期的法國音樂 / 231
威尼斯樂派 / 234
意大利—佛蘭德斯風格 / 238
復調(diào)的最后綜合•天主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 240
帕萊斯特里那 / 246
音樂—政治形勢的變化 / 251
樂器和器樂 / 252
器樂的種類與形式 / 257
文藝復興晚期的德國音樂 / 262
法國文藝復興的第二階段 / 264
胡格諾教派及其音樂 / 268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及西班牙音樂 / 271
西班牙—佛蘭德斯樂派的合唱作曲家 / 276
都鐸王朝之前的英格蘭音樂 / 280
都鐸王朝早期的作曲家 / 283
英格蘭的宗教改革 / 286
人文主義、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矛盾對音樂的影響 / 287
伊麗莎白一世時期和詹姆斯一世時期的樂派 / 293
聲樂 / 293
器樂 / 300
文藝復興的審美原則 / 303
文藝復興生活中的音樂 / 307
人文主義的反響—— 抒情戲劇的傾 向•文藝復興音樂實踐面面觀 / 313
宗教改革運動的后果 / 317
音樂在大學里 / 317
新世界中的音樂 / 320
第十章 巴洛克
文藝復興的衰退 / 324
宗教思想作為早期巴洛克藝術(shù)的原動力 / 327
變化中的藝術(shù)理想 / 330
巴洛克中的浪漫主義—— 戲劇 / 336
戲劇與詩歌、音樂的關(guān)系 / 338
音樂戲劇的前身 / 339
早期的音樂戲 劇 / 342
蒙特威爾第 / 347
宗教歌劇•清唱劇•喜歌劇 / 351
羅馬和威尼斯 / 351
17 世紀晚期的意大利歌劇 / 360
作曲與演釋的新技巧:通奏低音•管弦樂隊•鍵盤音樂 / 364
器樂的原則與類型•意大利的小提琴樂 派 / 370
“大巴洛克”的時尚—— 天主教的教堂音樂 / 375
17 世紀早期的西歐 / 378
新政治哲學對文學藝術(shù)的影響•路易十四風格 / 380
路易十四鼎盛時期的音樂 / 382
法國思想對歌劇的根本抵抗 / 388
琉特琴音樂與羽管鍵琴音樂 / 390
三十年戰(zhàn)爭 / 392
德國的巴洛克音樂 / 396
德國的早期巴洛克歌劇 / 408
社會力量的重新組合 / 411
斯圖亞特王室統(tǒng)治下的英格蘭—— 革命與王政復辟 / 412
其他國家中的巴洛克 / 422
尼德蘭國家 / 422
西班牙 / 424
北美 / 428
第十一章 晚期巴洛克
專制主義與啟蒙運動 / 436
哲學背景 / 438
巴洛克的音樂思想 / 440
氣質(zhì)與感情類型說 / 440
理性主義•非理性主義•象征主義 / 446
世俗主義:晚期巴洛克的主導精神 / 449
晚期巴洛克的歌 劇 / 451
那不勒斯樂 派 / 456
意大利歌劇在德國 / 460
意大利歌劇在英國 / 467
晚期巴洛克的天主教教堂音樂 / 471
新教北方的宗教思想和音樂思想 / 475
教堂音樂與歌劇的和睦關(guān)系 / 481
晚期巴洛克的器樂 / 487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494
合唱作品 / 500
器樂作品 / 507
晚期巴洛克的英國音樂 / 517
亨德爾 / 521
清唱劇 / 524
巴赫與亨德爾 / 528
第十二章 洛可可—華麗風格—情感風格
路易十四統(tǒng)治后的時期 / 532
三個國王的戲劇 / 534
洛可可從解體的巴洛克中興起 / 535
法國洛可可的音樂 / 538
拉莫 / 545
盧梭•諧歌劇論戰(zhàn)•法國喜歌劇 / 549
正歌劇與抒情悲劇的新面貌 / 554
開明專制 / 567
啟蒙運動的理想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 570
音樂與啟蒙運動—— 柏林樂 派 / 574
歌劇與歌唱 劇 / 579
音樂理論與音樂實踐的關(guān) 系 / 584
前古典交響曲的先 驅(qū) / 590
卡爾•菲利普•埃馬努埃爾•巴赫 / 595
奏鳴曲—交響曲的組成部分 / 597
意大利樂派和奧地利樂派 / 601
曼海姆樂派 / 606
前古典交響曲的進一步構(gòu)成 / 609
前古典的室內(nèi)樂 / 613
第十三章 古典時期
古典思想的回歸 / 618
文藝學術(shù)中的古典傾向 / 620
海頓 / 626
早期作品 / 628
晚期作品 / 632
莫扎特 / 640
器樂作品 / 652
古典時期的戲劇與歌劇 / 658
莫扎特的意大利歌劇 / 663
莫扎特與歌唱劇 / 669
莫扎特的歌劇觀念 / 677
第十四章 18世紀音樂的邊緣及其實踐
西班牙 / 682
英國 / 686
美國 / 694
18 世紀的聲樂觀念 / 701
新教的教堂音樂 / 705
天主教的教堂音樂 / 707
18 世紀的音樂實踐•管弦樂隊的建設(shè)作用•演繹藝術(shù) / 713
18 世紀音樂的社會學概觀 / 722
音樂評論與歷史編纂 / 727
啟蒙運動希圖創(chuàng)造民眾藝術(shù)宣告失敗 / 733
第十五章 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交匯
古典主義對浪漫主義 / 736
德國的浪漫主義運動 / 742
文學中的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及其在音樂中的對應(yīng) / 747
貝多芬 / 752
生平 / 758
早期作品 / 762
晚期作品 / 769
貝多芬風格 / 773
舒伯特 / 778
革命時期、督政府時期和帝國時期的法國歌劇 / 788
德國的早期浪漫主義歌劇 / 796
第十六章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概觀 / 806
門德爾松•舒曼•肖邦 / 814
浪漫主義音樂的風格批評 / 824
大歌劇 / 833
意大利歌劇 / 842
德國歌劇 / 847
第十七章 從浪漫主義到現(xiàn)實主義
現(xiàn)實主義作為人生哲學 / 854
探尋包容一切的整體藝術(shù) / 857
教堂音樂和交響—戲劇的新傾向 / 865
柏遼茲 / 871
李斯特 / 876
瓦格納 / 886
整體藝術(shù)品 / 895
第十八章 反潮流
勃拉姆斯 / 908
比才 / 918
威爾第 / 922
第十九章 19世紀音樂的邊緣及其實踐
德國 / 932
法國 / 939
英國 / 945
美國 / 949
音樂中的民族主義 / 954
俄羅斯 / 960
波希米亞 / 971
斯堪的那維亞 / 974
19 世紀的音樂實踐 / 976
19 世紀的音樂思想—— 理論•美學•哲學•科學 / 988
音樂評論 / 994
音樂學 / 1000
第二十章 通往現(xiàn)代之路
調(diào)性的新概念 / 1006
器樂 / 1008
歌劇 / 1015
舞蹈音樂與輕歌劇 / 1018
教堂音樂 / 1023
歌曲 / 1027
世紀最后的風格綜合—— 印象主義 / 1031
音樂中的印象主義 / 1033
“西方的衰落?” / 1040
索 引 / 1049
此書是美國諾頓出版社長期以來的看家書和暢銷書,其內(nèi)容之精當是目前國內(nèi)已經(jīng)出版的音樂史圖書中首屈一指的作品,且文字漂亮,架構(gòu)精妙,是不可多的經(jīng)典之作。
原著于1941年在紐約出版,隨即被公認是美國音樂學走向成熟的標志性里程碑著作。六十年來,《西方文明中的音樂》不僅巳成為音樂史學領(lǐng)域的大師級經(jīng)典論著,而且也被證明對文化史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就單個學者所著的單卷本音樂通史而論,至少在英語世界中,至今尚無任何著作在體現(xiàn)史家的“才、學、識”方面堪與(西方文明中的音樂)相比。該書中譯本亦獲得國內(nèi)翻譯界一致好評。
音樂在美的圣殿中
所有的文明民族中,古希臘人a 對“美”與“善”的親和關(guān)系具有最敏銳的感覺和理解。Kalokagathia 一詞體現(xiàn)出美和道德相互統(tǒng)一的觀念。kalo 意為“美”,agathos 表示“善”。兩者的先后次序說明,美更受人重視,但道德戒律緊隨其后,對美的原則頌辭贊禮。藝術(shù)的突出地位受到普遍尊崇,藝術(shù)的實踐得到鼓勵。
對美的頂禮膜拜,可從希臘人的文學和造型藝術(shù)中勾畫出清晰的概念。古人公認對荷馬與索??死账箲延猩顡吹木匆?。手邊有許多優(yōu)秀譯本的現(xiàn)代人同樣如此。希臘人曾對費迪亞斯和普拉克西特利斯的雕塑表示崇敬,隨著時光流逝,我們的這種仰慕之情有增無減。然而,甚至那些對希臘天才無限仰慕的人,也很少停下來想想音樂——這門在現(xiàn)代生活中占據(jù)如此突出地位的藝術(shù)。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希臘人是一個有非凡天賦的民族,孕育了眾多的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雕塑家和建筑家。至于他們的音樂家,我們甚至想也沒想到過。
奇怪的是,與造型藝術(shù)方面的天才相比,古希臘人更看重音樂的成就。古典文學中難得涉及雕塑和建筑,卻經(jīng)常提到音樂。造型藝術(shù)沒有自己的繆斯神。在眾神的圣殿中檢視一番,如果想找到一個相當于阿波羅的美術(shù)之神,就只能滿足于瘸腿的赫菲斯托斯了。其實,赫菲斯托斯只是奧林匹亞山神的軍械士,眾神常常拿他當作嘲弄對象。希臘的國家對音樂深懷敬意,極力推崇,在處理一切有關(guān)音樂的問題時充滿自信。制定音樂的觀念和原則被認為是國家大事。音樂在生活的藝術(shù)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以致俊杰高士通常被尊稱為有樂感的人,而粗民走卒則被貶為沒有音樂細胞的人。品達將吹管樂器大師米達斯譽為征服人心的英雄;號角演奏家赫羅多魯斯曾十次贏得奧林匹克獎。柏拉圖雖然公開表示討厭藝術(shù),但他在《理想國》中仍用很多篇幅來討論音樂。
希臘人是敏感的南方民族,對音樂的感官性質(zhì)反應(yīng)強烈。他們的心中活躍著兩種靈魂,其一向往清晰、節(jié)制和中庸,其二導向奇想與狂熱—— 對狄俄尼索斯的崇拜。為此,他們不遺余力宣揚阿波羅的理想:希臘人意識到,自己較易受到另一極端的影響。阿波羅與狄俄尼索斯的對立也反映在音樂領(lǐng)域中。平靜安詳?shù)囊魳放c狂暴刺激的聲響形成對照,觀眾為之感染和激動。理查德•瓦格納掀起軒然大波時,同樣的爭端重又出現(xiàn)。尼采被這兩個極端之間的張力所撕裂,將切身經(jīng)驗寫進《悲劇在音樂精神中誕生》一書,其中阿波羅和狄俄尼索斯兩種音樂構(gòu)成尖銳對 峙。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