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爽又黄又紧无遮挡_国产精品成人无码a无码_国产亚洲日韩a欧美在线人_色婷婷AV一区二在线观看_美女粉嫩极品国产高潮无套在线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我思記憶 萊茵哲影
一部知人论世的另类德国哲学史
ISBN: 9787559843777

出版時間:2021-12-01

定  價:58.00

作  者:张汝伦 著

責  編:叶子 周士武
所屬板塊: 艺术出版

圖書分類: 哲学

讀者對象: 大众

上架建議: 哲学/宗教/哲学
裝幀: 平装

開本: 32

字數(shù): 190 (千字)

頁數(shù): 324
紙質(zhì)書購買: 天貓
圖書簡介

康德的問題還是我們今天的問題嗎?黑格爾是專制主義的辯護士嗎?海德格爾和納粹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阿倫特為何難以被理解?海德格爾和阿倫特的愛情意味著什么?哈貝馬斯對霸權(quán)主義到底持什么態(tài)度?要回答這些問題,需深入哲學家的歷史世界和生命經(jīng)歷,從他們與時代和世界的互動關(guān)系中來觀察他們的思想。

張汝倫教授這部經(jīng)典文集,標識出萊茵河畔的哲學之旅。通過打破德國哲學艱深晦澀、玄妙高深的刻板印象,還原了哲學家的最初關(guān)懷,從人和歷史的視角打開哲學之門,以豐滿的、極有人格魅力的德國哲學家形象,串起一部知人論世的德國哲學史。

作者簡介

張汝倫,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上??萍即髮W人文科學研究院院長、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中西哲學、中西思想史、比較哲學、政治哲學。著有《現(xiàn)代西方哲學十五講》《現(xiàn)代中國思想研究》《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明?》《政治世界的思想者》《含章集》《<存在與時間>釋義》等。

圖書目錄

自序

何謂學者

德國哲學家與中國哲學

康德二百年祭

不廢江河萬古流

黑格爾和現(xiàn)代國家

黑格爾的《歷史哲學》

黑格爾在中國——一個批判性的檢討

回到事物本身

海德格爾:德國和歐洲及其超越

海德格爾公案

哲學與實踐

哲人與愛

永遠的阿倫特

正義是否可能

伽達默爾和哲學

在哲學和藝術(shù)之間希望和絕望——紀念阿多諾誕生100周年

為了生命的現(xiàn)在與未來——漢斯·約納斯誕生101周年

哈貝馬斯和帝國主義

序言/前言/后記

自 序

德國哲學名聞天下,但德國哲學之艱深也使許多人望而生畏。若問對德國哲學的印象,恐怕在許多專業(yè)人員看來, 德國哲學主要也是以不食人間煙火,玄而又玄的形而上學為其特色。德國哲學家的著作在許多人看來幾近天書。讀不懂的結(jié)果一定是兩個極端:盲目崇拜和不屑一顧。其實, 無論是康德、黑格爾還是胡塞爾、海德格爾,每個人的著作都是對智慧與耐心的考驗。徒有熱愛沒有智慧入不了哲學之門。但哲學愛好者一般是不會懷疑自己的智慧的,德國哲學晦澀枯燥的表述方式,反而更加堅定了人們對德國哲學的上述成見。

中國人歷來相信文如其人,法儒布封亦云:“風格即人?!钡聡軐W的特有表述使人們自然而然相信,寫出這些天書般哲學著作的哲學家,生命也一定如其著作般枯燥無味。他們不管人間冷暖,只顧閉門構(gòu)造自己的體系??档禄蚝麪柧褪乾F(xiàn)成的例子。

然而,這些對德國哲學和德國哲學家的看法,幾乎都是錯的。德國哲學晦澀難懂,卻不一定不管人間冷暖。分析哲學家的表述倒是清楚明白,可我們在他們的著作里看不到半點時代風暴、世事滄桑。哲學的表述形式與哲學的現(xiàn)實關(guān)懷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而哲學成就的高低,卻與其人間性和實踐性大有關(guān)系。吸引不同世代人類的,從來就不是超越世界的玄想,而是對人類自身命運的關(guān)切。德國哲學之所以取得舉世公認的偉大成就,不是由于它的晦澀,也不是由于它的形而上學,而是由于它的人間關(guān)懷。

早在德國哲學的童年,馬丁·路德就向被希臘哲學概念化的經(jīng)院哲學發(fā)起了猛烈攻擊。在路德看來,由于這種抽象的概念化,經(jīng)院哲學使(原始基督教)具體的歷史經(jīng)驗失去了生命?!吧系壑荒茉谕纯嗪褪旨苌险业健保返抡Z),即只能在真實的生命經(jīng)驗中找到。而德國古典哲學在盧梭的啟發(fā)下,自信能夠找到一種方法,把生命從概念的人為世界的迷霧和幻覺中解放出來,使思維與自發(fā)地自我發(fā)展的人的生命相一致。德國哲學的價值也在于此。那些不明此理,有意無意將德國哲學視為一種“高空行走”之玄學的人,無論贊美還是反對,都不足以語德國哲學。

以回到生命經(jīng)驗本身,或回到事情本身(這是黑格爾最先提出的口號)為追求的德國哲學家,就其個人一生遭際來說,的確大多平淡無奇。但這種平淡無奇不能理解為他們?nèi)烁竦呢毞o趣,而是因為他們以學術(shù)為生命,以哲學為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孜孜矻矻,幾十年如一日,埋頭工作, 心無旁騖,這才能創(chuàng)造出許多不朽的巨著。德國哲學家的高產(chǎn)與他們著作的質(zhì)量同樣給人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然而,埋頭學問不等于兩耳不聞窗外事,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謹小慎微的德國哲學家,心中筆下卻總是人間冷暖, 世事滄桑。他們以自己的思想與歷史和時代互動,因而也就活在歷史和時代中。當然,也有些人不滿足于坐而言, 也想起而行,如海德格爾,結(jié)果和西西里的柏拉圖一樣狼狽。但卻提出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哲學家是否應該介入公共生活?如果是的話,在公共生活中哲學家如何行動?哲學家的思想和行動(實踐哲學意義上的)是不相干的兩橛, 還是不可分開?不僅海德格爾,康德、黑格爾,甚至胡塞爾,都向我們提出這樣的問題。

中國人自古就有知人論世的說法,這實際上是要求在人與時代和世界的互動關(guān)系中來同時考察二者。然而,根據(jù)現(xiàn)代學術(shù)工業(yè)的不成文的“潛規(guī)則”,一般的學術(shù)文章不會從哲學家一生行誼出發(fā)來考察和理解哲學家,“學術(shù)文章”給我們提供的充其量是“沒有人”的思想。即使哲學家, 他們的思想難道僅僅受抽象理性和邏輯的支配?如果除了理性與邏輯之外,還有別的東西,這些別的東西有時甚至比理性與邏輯更有影響力,為什么它們?nèi)氩涣恕皩W術(shù)文章” 的法眼?流行的學術(shù)文章的“規(guī)范”和“格式”真的是天經(jīng)地義、不可動搖的嗎?

本書所收文章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按所謂“學術(shù)論文” 的模式來寫,因為作者希望它們的讀者不僅僅是“專業(yè)人士”;雖然它們涉及的問題一點也不比所謂的“學術(shù)論文” 缺乏思想性和哲學深度。它們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將哲學家的生命經(jīng)歷(Erlebnis)看作他們哲學的一部分,希望能從他們與時代和世界的互動關(guān)系中來觀察他們的思想。在此意義上, 這些文章可以算是“ 知人論世” 的文章。它們的根本目的,則是要表明真正的思想者必然是行動者: 真正的哲學,一定是實踐哲學。因為哲學本身就是生命自身的實踐。

是為序。

名家推薦

張汝倫先生的《萊茵哲影》,既有德國哲學家哲學的蹤影,也有其生活和時代的蹤影,還有他們在后世評論家口中或在中國的蹤影,更有所有這些蹤影在本書作者這里的蹤影。這些蹤影相互交織、疊加,在哲學與生活、思想與行動之間建立起連接,示例性地打破了通常對哲學家乃至哲學本身的刻板印象,既還原又重構(gòu)了哲學,更凸顯出哲學的實踐價值和本真意義。

——張志平,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

德國哲學博大精深,想要真正進入其中并非易事。張汝倫教授的《萊茵哲影》擺脫了研究性著述的“規(guī)范”束縛和概論性文體的面面俱到,堪稱一種風格獨特的德國哲學入門讀本。這部隨筆集以“知人論世”的寫作訴求和強調(diào)實踐哲學之思想深意的哲思姿態(tài),瀟灑地評說康德、黑格爾、海德格爾與阿多諾等德國哲學大家的學術(shù)人生和思想真義,滲透其中的是彰顯作者學術(shù)情懷和獨立思考的真知灼見。

——孫國忠,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張汝倫老師專治德國哲學多年,尤其對德國古典哲學及海德格爾哲學研究極深。他的這本《萊茵哲影》,以一種非“學術(shù)化”的方式,揭示了哲學所關(guān)心的根本問題。

——郝春鵬,上海師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理論的晦澀,并不等同于不食人間煙火。張汝倫老師的《萊茵哲影》正是通過一系列文章,提醒我們,學者的真正使命在于“高度關(guān)注人類一般的實際發(fā)展進程,并經(jīng)常促進這種發(fā)展進程”(費希特語)。張老師不僅要打破我們對德國哲學與德國哲學家的思維定勢,而且是帶著提高社會道德良知的使命去做學問。本書再版,于我輩,真是幸甚!

——周赟,上海應用技術(sh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在復旦求學期間,曾多次聆聽張汝倫老師開授的課程。張老師的課堂總是旁聽滿滿,大家都要早去占座。張老師講課時聲情并茂,傾情傾力,引人入勝?,F(xiàn)在想來,這是因為張老師一直都是在用生命激情點亮莘莘學子的心靈之燈。

——陳瑞萍,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編輯推薦

德國哲學豐碑林立,即便是哲學專業(yè)的博士生,也難以在幾年的時間里讀遍德國哲學原著,掌握其哲學要義。深耕德國哲學數(shù)十年的著名學者張汝倫教授,以一種通而不俗的散文筆法,為所有對德國哲學感興趣的學生和普通讀者提供了極易親近的指南和導讀。

另一方面,德國哲學向來給人的印象是枯燥晦澀的行文、艱深龐大的體系,德國哲學家則一直是謹小慎微、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形象,現(xiàn)代學術(shù)工業(yè)的“學術(shù)文章”更是加深了這種印象。張汝倫教授認為,真正的哲學,一定是實踐哲學,因此他注重從哲學家的一生行誼出發(fā)來考察和理解哲學家,挖掘出理性和邏輯背后的人間冷暖、世事滄桑。他筆下的德國哲學家,始終以自己的思想與歷史和時代互動。

萊茵河流淌至今,德國思想家們也活在歷史和時代中?!度R茵哲影》以萊茵河為喻,以哲學家的生命關(guān)懷為線索,串聯(lián)起德國哲學的歷史源流。

精彩預覽

永遠的阿倫特(節(jié)選)

1972 年 11 月在多倫多,加拿大社會和政治思想研究學會舉辦了一個關(guān)于阿倫特的學術(shù)會議,在會上,有人這樣問她:“你是什么人?你是一個保守主義者?你屬于自由主義者?在當代的種種可能性框架中你站在何處?”阿倫特的回答是,她不知道。她真的不知道,也從來沒有知道過。她認為她從未占據(jù)一個這樣的位置。左派認為她是保守主義者,保守主義者則認為她是左派或外人或天知道是什么。阿倫特說她對此不感興趣。她不相信以這種方式可以澄清20 世紀的真正問題。

然而,對于已經(jīng)習慣了意識形態(tài)或冷戰(zhàn)思維的人來說,不屬于任何一個派別的政治思想家是無法想象的??刂迫藗兊摹安皇恰褪恰钡乃季S方式使得阿倫特很長一段時間成為一個無法“戴帽”或貼標簽的另類,一個十足的邊緣人,她的思想不是被誤解,就是被認為不值一顧。例如,以賽亞·伯林在與一個伊朗哲學家的談話中就輕蔑地表示, 他認為阿倫特并沒有提出什么觀點,他也未發(fā)現(xiàn)她的著作中有任何引起人的興趣,引發(fā)人思考或?qū)θ擞袉l(fā)的觀點。她的觀點只是一連串形而上學的自由聯(lián)想。她從一個句子跳到另一個句子,之間沒有任何邏輯的聯(lián)系,也沒有理性或想象的聯(lián)系。并且他引用猶太學者索勒姆的話說,任何有修養(yǎng)而又嚴肅的思想家都無法容忍她。

這當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知道和喜歡阿倫特的人,肯定要比知道和喜歡索勒姆的人多;稍有學術(shù)頭腦的人都會認為阿倫特是原創(chuàng)性思想家,而伯林則不是。事實上近一二十年以來人們對阿倫特的興趣正在持續(xù)而穩(wěn)步地上升, 阿倫特是 20 世紀最有原創(chuàng)性、最偉大的政治思想家之一, 正在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以至有人認為她已不再邊緣。其實,一個思想家邊緣與否,不一定視其人氣而定;邊緣與否, 在于是否能納入或融入主流, 不入( 主) 流就難免會屢遭誤解;因為不入(主)流的東西用習慣的思路的確是無法理解的。阿倫特的創(chuàng)見和遠見使得任何有頭腦的人都不能無視她的存在;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破產(chǎn)也迫使人們尋找新的思想資源,這些都是阿倫特地位不斷上升的客觀原因;但人們對阿倫特不斷增長的興趣并沒有與對她的理解的增長成正比。阿倫特自稱對理解最感興趣,可是她卻一直難以得到真正的理解,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這也決定了她仍然只是一個邊緣人。

阿倫特之難以被理解,首先是因為人們無法將她歸類。在經(jīng)歷了一個充滿意識形態(tài)對立和抗爭的世紀后,不用某種主義,人們已很難辨認一個思想家了。但現(xiàn)行的各種主義對阿倫特似乎都不合適。她父母都是社會主義者,她熱愛的第二任丈夫海因利希·布呂歇爾在青年時代就是盧森堡和李卜克內(nèi)西領(lǐng)導的斯巴達同盟的成員,是堅定的社會主義者,德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領(lǐng)導人。但阿倫特自己從來就不是社會主義者,也從未要是社會主義者。雖然她對資本主義幾乎全盤否定,但并沒有因此就擁抱社會主義。她對馬克思高度尊敬,卻又對他的思想不以為然。

按照某些人的邏輯,不贊成社會主義,反對集權(quán)主義,批評馬克思,就一定會是自由主義。但就像阿倫特從來不是社會主義者一樣,她也不是自由主義者,并且她公開說她“從來就不相信自由主義”。她對自由主義的不屑一顧從她的大量著作中很少討論自由主義思想家的觀點也可見一斑。她對集權(quán)主義的批判和抨擊并未使她轉(zhuǎn)向自由主義,相反,她并不認為自由主義所擁護的那個制度與集權(quán)主義毫無關(guān)系。她親歷的麥卡錫時代的美國加強了她的這個信念。

從表面上看,阿倫特似乎言必稱希臘,討論問題喜歡上溯到西方傳統(tǒng)的這個源頭,但她卻不是一個保守主義者。她從來不相信我們可以恢復傳統(tǒng),也不認為這有任何意義與必要。相反,她認為每一代人都應該重新去認識傳統(tǒng)。她談?wù)撓ED或羅馬,絕不是要恢復傳統(tǒng)的概念與范疇,而是要在傳統(tǒng)的框架之外重建過去的意義。只有通過這樣拯救過去,我們才能恢復我們生活的意義,看清我們今天的生存狀況。在對待傳統(tǒng)和歷史的問題上,她深受本雅明的影響。雖然傳統(tǒng)已經(jīng)破碎,我們注定要生活在時代的廢墟中,但衰敗的過程也是一個結(jié)晶的過程。我們應該像潛海探珠的人那樣,潛入大海深處,將經(jīng)歷了滄桑巨變?nèi)砸越Y(jié)晶的形式存活下來的珍珠和珊瑚帶出海面。不是為了過去,而是為了現(xiàn)在和將來。她始終記得托克維爾的名言:“當過去不再照亮將來時,人心將在黑暗中徘徊。”從過去拯救值得保存的東西不是為保存而保存,而是為了重新發(fā)現(xiàn)過去,賦予它今天的意義。阿倫特從來不把過去看作今天的出路或藥方。相反,她認同她老師海德格爾的解構(gòu)釋義學,不惜對傳統(tǒng)施暴,深挖(空)傳統(tǒng),為的是找出它“積極的可能性”。阿倫特不是要恢復傳統(tǒng),而是要超越傳統(tǒng)。

也許最適合阿倫特思想的帽子是共和主義,許多人都這樣認為。共和主義可分為古典共和主義和現(xiàn)代共和主義兩種。古典共和主義強調(diào)人的德行,強調(diào)萬眾一心,公眾利益高于一切。但阿倫特恰恰否定德行在政治中的作用,在她看來,德行僅與私人行為有關(guān),在公共事務(wù)中不應有其地位。阿倫特雖然也強調(diào)公共利益,但前提卻是人的多樣性, 只有在承認人的多樣性前提下,強調(diào)公共利益才不致成為集權(quán)政治的借口?,F(xiàn)代共和主義不再強調(diào)人的德行,而是承認人性的幽暗面,從而注重制度設(shè)計和權(quán)力制衡。但阿倫特對此并不很感興趣,她關(guān)心的是如何始終能有讓不同的人可以自由討論的公共空間?,F(xiàn)代共和主義借助人民主權(quán)的思想來證明代議制民主的正當性,但阿倫特始終不相信在代議制民主下人們能享有真正的民主和自由,而不是少數(shù)人的壟斷或多數(shù)人的暴政。她心目中的民主只能是直接民主。

在今天這個政治思維仍是主義至上的時代,阿倫特看來注定是無處安頓的邊緣人。其實,阿倫特自己一點都不在意自己的邊緣地位,相反,她好像要刻意保持這種邊緣性。在給她以前的老師雅斯貝斯的一封信中,她說,她越來越感到,只有在社會邊緣的人才能有尊嚴地生存。她公開說她不愛任何民族,任何群體;既不愛德國人,也不愛法國人或美國人。她不但不愿意被歸入任何群體,而且連她生來就有的身份——猶太人和德國人最初都不愿承認。她首先是漢娜·阿倫特,然后才是德國人和猶太人。她的猶太血統(tǒng)使她無法認同自己是德國人,雖然她不懂希伯來語,卻深愛德語。她最初也沒有感到低人一等,雖然反猶情緒始終在東歐彌漫。但納粹開始迫害猶太人時,她便不但承認自己是猶太人,而且還積極參加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如果一個人作為猶太人被攻擊, 他必須作為猶太人保衛(wèi)自己。不是作為德國人,不是作為世界公民,不是作為人權(quán)的持有者,或無論什么?!?p/>

在討論猶太人認同問題時,阿倫特提出了“賤民”(pariah)和“趨附者”(parvenu)這兩個概念。在她看來, 猶太人在被當?shù)氐闹髁魃鐣暈榫滞馊说臅r候,他有上述這兩種選擇。一種是趨炎附勢,努力向主流社會靠攏,爭取被同化;努力向上爬,爭取被主流社會吸納,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世俗的成功是他們的唯一追求,千辛萬苦得來的小小成功都會使他們忘乎所以,任何些微的失敗都會使他們覺得日月無光。知識分子之所以會妥協(xié),就是因為他們太在乎被尊敬和被接受, 希望“ 有影響”。她對阿多諾一直不以為然,除了因為當年不同意通過她的第一任丈夫君特·施特恩的教授資格論文外,還因為他在納粹上臺后試圖通過將猶太父姓維森格蘭特改為意大利母姓阿多諾而與納粹暴政相安無事,當一個“例外的猶太人”。

而賤民,尤其是“自覺的賤民”,天生就是一個反叛者,她在《作為賤民的猶太人:一個隱蔽的傳統(tǒng)》這篇文章中寫道,自覺的賤民“是那些勇敢的人物,他們試圖使猶太人的解放成為它真正應該是的那樣——不是可以模仿非猶太人或有機會扮演趨附者,而是成為人的階層”。自覺的賤民注定是反叛和孤立的,他不在乎別人的承認,也不怕“世人皆欲殺” 的嫉恨。在阿倫特看來, 羅莎· 盧森堡就是這樣一個自覺的賤民。她能忍受默默無聞和孤獨,但不能忍受世上的不義。她自覺地和被壓迫與被剝削者處于一個利益共同體。其實阿倫特自己也與盧森堡有許多相似之處: 她們都是東歐猶太人,都是特立獨行的思想家,都不顧一切要表達自己的真正觀點,這些觀點往往是非正統(tǒng)的;她們都極其熱愛生活,都把個人自由與公共自由看得高于一切;她們的人格和她們的思想同樣充滿魅力。

“自覺的賤民”不是自覺地認同一個群體,而是自覺地實踐自由。在猶太人遭迫害的時候,阿倫特義無反顧地認同猶太人共同體。但這并未使她在有關(guān)猶太人的問題上失去自己的頭腦。相反,她堅持自己的冷靜的觀察和判斷,甚至不惜與整個猶太群體為敵。圍繞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書展開的為期數(shù)年的激烈爭論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艾希曼是臭名昭著的“最終解決”或“大屠殺”的策劃者和執(zhí)行者,據(jù)目擊者說,經(jīng)他的手就殺了五六百萬猶太人。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他逃到阿根廷躲了起來,1960 年以色列特工在阿根廷將他抓獲,押回以色列審判。阿倫特知道此事后向《紐約客》雜志要求作為特派記者去耶路撒冷實地報道這場萬眾矚目的審判?!都~約客》雜志馬上答應了她的請求。但是,阿倫特的一系列報道并不是單純的記錄式報道,而是一個一流政治思想家對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恐怖罪行的深刻思考。這些思考是那樣的不同尋常,那樣的出人意料, 甚至是那樣的石破天驚,使得阿倫特幾乎一夜之間成了猶太人的公敵。

阿倫特認為,審判的目的應該是表現(xiàn)正義,而不是別的。但這次審判卻只是表現(xiàn)了其他的東西:痛苦、怯懦、背叛、恥辱,也許尤其是復仇。審判的正義在一開始就有一個可怕的報復的基礎(chǔ)。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它是野蠻的。其次, 正義的概念是根源于自然法,它要求人為了破壞了道德秩序本身而受懲罰。盡管如此,正義本身應該是一個普遍的標準。艾希曼應該為他的反人類罪,而不是反猶太人罪受審。

許多人的反感就是由此而來:為什么要提出這種區(qū)別? 納粹的罪惡如此巨大,艾希曼在其中的共謀責任,無論大小,都十分清楚,為什么不讓這場審判本身作為一個象征性事件?為什么要提出像艾希曼應為反人類罪,而不是反猶太人罪而受審判這樣抽象的問題?這里涉及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和世界概念的問題。在地方性認同和人類的普遍標準之間,始終存在著程度不同的、難解的緊張。尤其是猶太民族, 它的文化和歷史遭遇都使它偏重于地方認同。阿倫特卻不然,她拒絕任何種族的或地方的認同,雖然她尊重猶太人復仇的吶喊。她藐視自由主義的廢話,它們用高談闊論“法治”來掩蓋政治或地方的動機。她著眼的不是受害者,而是行為本身。在她看來,艾希曼只是一個“普通人”,既不是“墮落的人也不是施虐狂”,只是“ 極度和可怕地正?!?。但一個普通人為何會犯下這樣駭人聽聞的滔天大罪, 這才是阿倫特要追究的問題。

阿倫特還指出,以色列人一開始就試圖將艾希曼不是作為一個人,而是作為一個象征來審判。在審判前,以色列總理本·古里安就說:“在被告席上受到歷史審判的不是一個個人,不只是納粹政權(quán),而是貫穿歷史的反猶主義。” 阿倫特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藏在這個目的后面的幾個動機:向世界表明猶太人的命運,以俘獲世界各國的良心作為保衛(wèi)以色列國家的一種手段;向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表明作為少數(shù)族群生活的悲慘;向以色列人民表明猶太復國主義對于恢復猶太英雄主義的有效性。這些動機顯然出于以色列國家生存的考慮,與正義并無關(guān)系。正是這種對以色列政府的誅心之論,激起了以色列人憤怒的風暴。

這還不算,阿倫特還要追究猶太領(lǐng)導人在戰(zhàn)時的責任。他們不但沒有領(lǐng)導猶太人反抗,反而逆來順受,配合納粹完成他們罪惡的“ 最終解決”。沒有他們的配合與合作,如此龐大的罪惡計劃是不可能完成的。這等于在以色列人和全世界猶太人的憤怒上又澆了一大桶汽油。德國猶太人協(xié)會馬上公開向她“宣戰(zhàn)”。多年的朋友紛紛和她斷絕來往。來自全世界的口誅筆伐鋪天蓋地。阿倫特被指控為“反猶分子,一個納粹的支持者和艾希曼無恥的辯護者”。但阿倫特并沒有被嚇倒,她始終堅持她的觀點。

就像她寫作的許多書那樣,阿倫特在事實描述上常常有不實之詞,但我們不能用實證主義的眼光來要求像她這樣的思想家。在她那里,事實就像韋伯的“理想類型”那樣,更多是論述的工具,而不是經(jīng)驗的證明。這就是為什么圍繞艾希曼審判的爭論早已煙消云散,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仍擁有大量的讀者。人們在其中不但分享阿倫特深刻的思想, 更欣賞她驚人的勇氣。身為猶太人,敢于說艾希曼是一個普通人在集權(quán)主義體制下犯了反人類罪,并對他在法庭上的表現(xiàn)作如實的描述,需要有驚人的勇氣;敢于揭露以色列政府隱藏在正義要求下的其他動機,需要有加倍的勇氣;敢于追問猶太領(lǐng)導人在納粹罪行中應負的責任,需要有三倍的勇氣。而這勇氣,來自對真理不顧一切的追求。蘇姍·桑塔格曾說:“如果要我在真實與正義之間作選擇——當然最好不作選擇——我選擇真實。”阿倫特看來也是這樣。這種勇氣的背后,是真正獨立的人格和思想品格。在學術(shù)已成時尚的今天,這種品格已難得一見,這也是阿倫特為什么難以被理解的原因之一。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guān)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