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北京畫院美術館2018年工作的詳實記錄和總結性整理,包括美術館管理與建設、展覽、研討會、公共教育活動、學術研究、活動紀事等內容,注重學術深度的延伸,收錄了有關展覽、藝術家、美術現(xiàn)象等評論文章,并對研討會與講座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
北京畫院(原名北京中國畫院)是新中國成立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專業(yè)畫院。北京中國畫院于 1957年5月14日正式成立。周恩來總理及郭沫若、陸定一、沈雁冰等300余位文化界、美術界知名人士出席了成立大會。周恩來作了長篇講話,將畫院確定為是創(chuàng)作、研究、培養(yǎng)人才、發(fā)展我國美術事業(yè)、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的學術機構。
1 序/吳洪亮
5 北京畫院美術館2018年工作總結
展 覽
展覽文章
3 源于生活 與時俱進—徐匡先生、阿鴿女士訪談/馬明宸
38 梁長林的畫/葉淺予
43 寂靜的、像幽靈飄蕩的世紀大風景—趙龍水性繪畫的當代性/尚 輝
48 走進中式語境—“風雅藝趣 :中國人的生活·智慧·藝術”展覽籌備的背后/王 加
52 堅定的信念 深沉的情懷—寫給李煥民先生/凌承緯
58 “胸中山水奇天下—齊白石筆下的山水意境之二”展覽設計手記/王煥然
71 “人中奇逸—李鐵夫藝術精品展”設計工作手記/王煥然
附
77 展覽檔案
139 媒體關于北京畫院美術館報道評介一覽表
149 觀眾留言選登
研 究
研究文章
155 獨版的意義—徐匡的木刻觀念及其歷史價值/蔣文博
167 徐匡的黑白世界/張 楠
174 畫吾自畫—齊白石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歷程及特點/呂 曉
205 胸中山水奇天下 刪去臨摹手一雙—齊白石山水畫獨特性辨析/林 木
213 衡山峭秀在包山—陸治《詩意圖冊》題句出處與正名/潘文協(xié)
219 他山與家山—從幾種西湖題材版畫看晚明至盛清山水版畫的風格流變/董 捷
229 勞動之美—李煥民《初踏黃金路》的視覺敘事/屈 波
附
239 研究成果一覽表
公共教育
255 2018年公共教育活動列表
藝術講座
261 從金石緣談起齊白石書法/李 燕
275 齊白石山水畫的地域特征與形式語言/尚 輝
290 齊白石早期山水畫研究/朱萬章
304 廢墟中的桃花源—從《借山圖》看齊白石的山水表達與身份轉換/張 濤
324 畫吾自畫—齊白石山水畫創(chuàng)作歷程及特色/呂 曉
336 木刻的哲學/李嘯非
354 古畫今看—明清山水/王耀庭
368 多面云林—明清畫家對倪瓚的追尋與摹仿/趙琰哲
381 倫敦國家畫廊的瑰寶/王 加
392 從碧昂絲夫婦MV走進盧浮宮19世紀法國繪畫/王 加
紀 事
409 北京畫院美術館大事記(2018)
序
吳洪亮
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在中國畫體系中,山水畫最為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核。因此,我們將2018年規(guī)劃為北京畫院的“山水之年”。這一年,北京畫院的學術研究、藝術創(chuàng)作、展覽策劃以及傳播系統(tǒng)的建構都是以山水畫為基礎而展開的。一直以來,北京畫院美術館基于展覽的研究與呈現(xiàn),以期為業(yè)內外學者提供新的研究點,而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提升了自身的學術深度與廣度。
北京畫院以往對于齊白石研究更關注于美術史系統(tǒng)的探求,今年則提出了新時代背景下的一些新思考:我們開始試圖借鑒其他人文學科的觀念與方法進行跨學科研究,以便為學術研究的視角與方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例如在今后的展覽策劃與研究中,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根據(jù)白石老人遺留下來的文字資料,進行痕跡性的再分析,以大數(shù)據(jù)的方式重回對藝術家本身的挖掘與探索。在未來的五到十年,逐步展開一個與之前完全不同的研究體系,這種體系或許會反推回對美術史或者對齊白石藝術研究的新境界。
“胸中山水奇天下—齊白石筆下的山水意境之二”是第二輪“齊白石藝術系列展”的第三場。展覽匯集了11家文博單位的典藏精品,第一次將齊白石山水畫的全貌呈現(xiàn)給觀眾。在籌備這個展覽的時候,策展團隊翻閱了齊白石的手札、日記和詩草等文獻資料,梳理出他“五出五歸”的遠游路線并形成了可視化的圖像,更為直觀地呈現(xiàn)了齊白石歷時八年的遠游路線。遠游結束后,齊白石將途中繪制的寫生稿整理創(chuàng)作為《借山圖》冊頁。這套冊頁也在展覽中有所展示,清晰地呈現(xiàn)了藝術家早年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演變過程,使觀眾可以更深入理解齊白石獨特的山水畫語言。在展陳設計上,我們也是經(jīng)過一番深思,最終呈現(xiàn)出借山圖的立體場景,在空間結構上延續(xù)了“穿山而行”的概念。這樣,觀眾可以更好地進入展覽情境,走進齊白石的山水世界。該展覽榮獲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優(yōu)秀項目。
師傳統(tǒng)與師造化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畫學習和創(chuàng)作的主要來源。2015年,我們在“唯有家山不厭看—明清文人實景山水作品展”中試圖從古人身上找到實景寫生與個性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聯(lián)與取舍。今年,則以摹古為切入點,試圖去發(fā)現(xiàn)古人在師法傳統(tǒng)時的可循規(guī)律,以及如何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加以創(chuàng)新,并開創(chuàng)出自家面貌。對于齊白石山水畫與古代山水畫的研究、展示是今年兩大支撐項目,以此為延展,北京畫院召開了“齊白石國際研究中心”暨“傳統(tǒng)中國繪畫研究中心”年會,邀請國內外美術界、文化界的專家學者,圍繞“交流·傳播·合作”“跨界·融合”“中國山水畫的時代性、精神性與永恒性”“齊白石與20世紀中國山水畫”四個主題展開了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并發(fā)布了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我們希望通過挖掘其他學科領域的視角,并與之締結聯(lián)盟,為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7月18日,北京畫院美術館與故宮博物院合作推出了“清平福來—齊白石藝術特展”?!扒迤礁怼币辉~源自齊白石的一幅畫。畫中老翁手持青花瓶、蝙蝠翩翩展翅,表達了老人對于安定、祥和生活的期許,而展覽以此為主題也是對祖國處于太平盛世發(fā)展面貌的回應。得益于故宮博物院巨大的參觀人流量,此次展覽獲得了高度的社會關注,同時也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推廣齊白石,從而令齊白石的藝術能夠更為廣泛地融入大眾視野。源于這樣的思考,北京畫院不僅與國內的文博單位、藝術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也與海外藝術機構的交流有了新的拓展。20世紀90年代,齊白石的作品就曾赴臺灣展出。2015年,由北京畫院策劃的“天然之趣—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在匈牙利國家美術館展出。今年,齊白石的腳步再次走向歐洲,與有著“郵票王國”的列支敦士登實現(xiàn)了一場完美的相遇?!帮L雅意趣—中國人的生活·智慧·藝術”在列支敦士登國家博物館隆重展出,展覽通過作品展示了文人士夫的風雅以及百姓日常民俗,不僅呈現(xiàn)了齊白石的藝術作品,同時還展出了北京畫院收藏的中國古代經(jīng)典名作。
此外,基于展覽合作的契機,北京畫院還與列支敦士登郵政合作,印制了《齊白石“十二生肖”》與《風雅意趣—中國人的生活·智慧·藝術》系列郵票,成為中列友好文化交流的見證。1922年,陳師曾攜白石老人畫作赴日本參加“中日聯(lián)合繪畫展覽會”,從此齊白石聲名大噪,求畫者絡繹不絕。而就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約40周年之際,北京畫院又與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合作,舉辦了“中國近代繪畫巨匠—齊白石”藝術大展。展覽在兩地均取得熱烈反響,對進一步深化中日兩國人民友好情誼有著戰(zhàn)略意義。
作為2018年“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展”的收官之作,“人中奇逸—李鐵夫藝術精品展”在廣州美術學院、廣東省美術家協(xié)會、廣州藝術博物院等機構的支持下得以面向公眾展出。這是李鐵夫作品首次大規(guī)模在京展出,引來了學者、觀眾無數(shù)。一直以來,學界對于李鐵夫的研究始終較為碎片式、片段式,而此次展覽的面世無疑會讓公眾對李鐵夫有更為清晰和完整的認識。北京畫院美術館的展廳空間較小,工作人員也不多,在展覽研究方式上與其他一些省級美術館存在著巨大差異。因此,我們在策展的初始,就將主體服務對象確定為學者、藝術家及相關專業(yè)的藝術愛好者。在公共教育方面,北京畫院選擇重“質”不重“量”,并堅持兩條線走路:一是更為關注專家學者的交流,即舉辦高質量的公共藝術講座;一是針對青少年的公共教育。例如今年的“和齊白石一起游山玩水”兒童公共教育活動,在工作坊的環(huán)節(jié)中,將繪制的齊白石平面山水立體化,讓孩子一層一層地去了解齊白石創(chuàng)作山水畫的狀態(tài),進而去理解山水畫的空間關系。我們還將展覽的公共教育手冊與網(wǎng)絡小游戲進行鏈接,隨著逐步對齊白石的了解,孩子們可以在手冊中參與問答,為他們留下一個美好而深刻的藝術記憶。今年,我們的“20世紀中國美術大家系列公共藝術講座”獲得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度全國美術館優(yōu)秀公共教育提名項目。
2018年是北京畫院忙碌的一年。齊白石作品不僅在國內多次展出,還走到了歐洲和日本,明年還將前往希臘。北京畫院美術館將通過對齊白石藝術以及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展示和弘揚,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為了拓展學術研究空間,北京畫院還與云岡石窟展開了多方面合作,并在云岡石窟研究院舉行了“北京畫院云岡石窟研究基地”簽約掛牌儀式。同年,北京畫院美術館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工人先鋒號”的榮譽稱號。明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為了給祖國母親獻禮,北京畫院全體工作人員已經(jīng)開始忙碌起來,為展覽工作積極籌備。相信大家在明年不僅可以看到精彩的展覽,還會見證北京畫院畫家在創(chuàng)作上的探索與深思。今后,北京畫院美術館將會向更為專業(yè)化、更加學術性、更具影響力的方向邁進。希望我們的努力如同這“山水”意境,在不斷精進的過程中,覓得山外之音,為公眾提供一處陶冶心靈的藝術滋養(yǎng)之地。
暫無
一、早年求學
1.上海記憶
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給老三
馬明宸:徐匡先生您好,我們今年舉辦的這個展覽與專題研究恰逢您八十大壽。80年之中,您前20年學畫成長,后60年辛勤創(chuàng)作,為我國20世紀的美術史留下了一大批經(jīng)典作品,您無愧為20世紀的中國美術大家。所以這次藝術訪談的內容也包括您的藝術人生,首先我想請您回顧和梳理一下您80年的藝術人生歷程。
徐 匡:我的祖籍是湖南長沙,父親名叫徐本聰,工作和生活都在上海市,在抗戰(zhàn)期間,全家逃難的時候,我出生在了湖北應城,所以我經(jīng)歷過抗日戰(zhàn)爭。逃難到了重慶后,我們住在江北,因為日本人的飛機丟炸彈,我們就經(jīng)常躲防空洞。我們全家是在抗戰(zhàn)勝利后才從重慶回到上海的。
當時還有一個插曲,我父親先到上海安排工作去了,媽媽帶著我們三四個小孩子在上船的時候,她把我交給一個服役兵船上的人,請他幫忙帶一下,就去拿行李。不料我媽媽剛把我交給人家以后,船就走了,叫也沒用,那么大個船,都是一些軍人。
馬明宸:和家人離散時,應該是在1938年。
徐 匡:離散了。幸好帶我的人挺好,他們也知道我父親在武漢接我們。我差一點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了,這是比較難忘的。從我有記憶開始,父親是在信托公司當專員,什么信托公司我不知道,但知道是高級專員,工
資還不少,否則養(yǎng)活不了我們六個兄弟姊妹。母親是家庭婦女,從小外公外婆就請人教她畫畫,所以我母親會畫點花鳥、山水,后來到了上海還畫點畫賣,來貼補家里生活。再后來我姐姐考上音樂學院,被派送到蘇聯(lián)學習。當時我姐姐就提了一個條件,說我家里實在困難,她怕走了之后家人生活困難。這樣政府就把我媽媽安排在上海文史館工作,可以多掙一份工資了。我記得到了上海,那時還沒解放呢,我父親就聽收音機,聽“美國之音”,這一點我有印象,后來某一天,父親說解放全中國了。我在家里是老三,俗話說“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給老三”,所以我在家里是排不上隊的,屬于那種有點小聰明,但是什么事兒都輪不上我,你想吧,六個子女。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開學了,我都要去申請補助,如果能夠得個“丙”的話,也能少交一點學費。我是很不好意思去的,這個給我的印象非常深。所以后來我小學畢業(yè)考中學的時候,我就想考不要學費的學校。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