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爽又黄又紧无遮挡_国产精品成人无码a无码_国产亚洲日韩a欧美在线人_色婷婷AV一区二在线观看_美女粉嫩极品国产高潮无套在线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中世紀的身體
从头到脚剖析身体,展现中世纪的生死观念和日常图景,扭转对“黑暗时代”的先入之见。经由瑰丽的身心地图,追索中世纪的生与死、痛与美。
ISBN: 9787559853264

出版時間:2022-11-01

定  價:118.00

作  者:(英)杰克·哈特内尔 著 徐仕美 译

責  編:周丹妮
所屬板塊: 社科学术出版

圖書分類: 文化史

讀者對象: 大众

上架建議: 历史 文化
裝幀: 精装

開本: 32

字數(shù): 260 (千字)

頁數(shù): 376
紙質書購買: 天貓 有贊
圖書簡介

本書中,作者為我們從人類身體的角度解讀中世紀歷史、藝術和醫(yī)學,不僅僅是從身體整體,亦從身體的各部位、甚至細致到身體解剖“切片”的角度來串聯(lián)中世紀的這段趣史。

在中世紀歷史過程中,人類的身體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方面,身體被認為是人類存在的核心,是一個不同部分進行整體運作最終形成的完整有機組織。另一方面,在中世紀語境中,身體還有一層超脫于物理層面之外的,更加復雜的奇妙的象征含義。身體經由這兩層解讀,在視覺、社會、政治、宗教、文化、藝術等眾多方面,對歷史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作者簡介

作者:[英]杰克·哈特內爾(Jack Hartnell),東英吉利大學藝術史副教授。研究領域為中世紀晚期及文藝復興早期的視覺藝術。

譯者:徐仕美,臺灣大學植病所碩士,自由譯者,譯有《恐龍的啟示》、《大腦解密手冊》、《記憶的盡頭》。

圖書目錄

引言? 中世紀的身體 / 1

I 頭 / 33

II 感覺 / 59

III 皮膚 / 91

IV? 骨頭 / 123

V? 心臟 / 151

VI? 血液 / 179

VII? 手 / 205

XIII? 腹部 / 231

IX? 生殖器 / 257

X? 腳 / 291

結語? 未來的身體 / 321

致謝 / 333

參考資料 / 335

圖片來源 / 363

序言/前言/后記

引言 中世紀的身體

2003 年,有一位巴黎賣家把一顆保存良好的人頭出售給加拿大的私人收藏者,成交價格不詳。這件事本身不足為奇。在醫(yī)學珍奇與寶貴古董的熱絡國際市場上,人體遺骸的交易一直往來頻繁,如同其他類型的歷史文物。但是這項物件,也就是這塊尸體,令人特別好奇。

它給人的第一印象相當生動。凝結于夸張的死后僵直狀態(tài),頭顱從殘存的雙肩中往后仰,喉嚨外露,嘴巴張開。臉部有一道裂口從額頭中間往下延伸,把它翻轉過來,我們看到它的顱骨被鑿出了一個繞著頭部的圓坑。頭骨的頂部不見蹤影,就像餅干罐沒了蓋子一樣,里頭的大腦遭到移除,只剩下萎縮的基部組織,以及平整的脊髓殘束。

幾位法國古生物病理學家組成團隊,想要更加了解這具神秘的尸體,他們獲得允許對遺骸進行更詳細的檢視。利用幾項創(chuàng)新的醫(yī)學考古學技術加以處理,關于死者的各種信息很快開始浮現(xiàn)。他們發(fā)現(xiàn),這人是個男性,高加索人后裔,死于四十五歲左右。下巴和嘴唇上方長著紅色短毛,表明他生前面帶赭土色。經過幾項掃描檢查,專家確認他的頭和肩膀是靠一種能夠快速凝固的含汞金屬蠟來保存的,這種蠟在他死后不久即被注入主動脈,使他的姿勢固定下來,仿佛一件雕塑翻模作品。最有意思的是,放射性碳定年法估算出這人活在 1200 年至 1280 年之間,也就是說,這是一具中世紀的身體。

對于像我這樣的歷史學家來說,這些發(fā)現(xiàn)不僅僅提供了古老遺骸的科學細節(jié),更是一道充滿誘惑、直接通往過去的大門。雖然我們知道這半具人體的性別、年齡,甚至是毛發(fā)顏色,但是他栩栩如生的遺骸仍然拋出了各種亟待回答的問題:他是誰?來自何處?他有什么故事?他是來自過去的提示,促使我們更深入地挖掘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探索中世紀的身體,在今天尤其重要,因為他們的年代仍遭受著許多誤解。這幾個世紀夾在古希臘或古羅馬的盛世,和在歐洲文藝復興中重生的古典世界之間,被視為停滯和隔絕的時期,這概念可以從它的各種名稱中看出來:“黑暗”時代,或“中世紀”(來自拉丁文的 medium aevum,意思是“中間時期”)。這個時期往往由它本身以外的情形,亦即它不是什么來定義,而且我們看待中世紀的遺產時,無論是身體或詩歌,還是繪畫或編年史,都傾向于突顯負面的部分。我們將它們套用到該時期相傳引人猜疑、且相當陰森恐怖的敘事中,認為那就是歷史上那種令人不快的時刻,身處其中的人下場很可能是頭顱被劈開,被注入金屬蠟。

這種感受普遍存在。最近倫敦一間大型博物館計劃翻新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展廳,在他們進行的游客調查中,這一點便十分清楚地展現(xiàn)出來。他們請一部分參觀民眾設想自己分別回到這兩個時代,先是文藝復興時期,然后是中世紀,并說出自己認為周遭世界看起來是什么樣子,或者可能會有什么感受。博物館的逐字記錄顯示,對于文藝復興的回應非常熱烈。民眾似乎發(fā)自內心地感到滿足,因為到處充斥令人興奮的驚奇景象:

正午時,我在佛羅倫薩的河畔散步。氣氛平和,我?guī)е⑿?。我是一位藝術家的模特兒,他正在雕塑圣母子像。

陽光閃耀,林間有一小片空地,還有一座湖。哲學氣息濃厚,人們圍坐成一圈,談論政治和書籍。音樂飄來……我想停留其中,繼續(xù)做夢。

聽起來很美妙。但這些人在想象中世紀時,情形急轉直下:

這里有士兵、農民、高聳的城堡、泥濘的低地……黑死病和瘟疫四處蔓延。現(xiàn)在正在下雨。人們飲蜂蜜酒到爛醉,然后斗毆。藝術家不受尊重。

我在地牢里,身穿土豆袋,現(xiàn)在是晚上。這里很冷,還有老鼠。有欄桿的窗戶接著地板。我替你剛出生的孩子偷了一些土豆。

以下是常有的刻板印象:中世紀大約從300年延續(xù)至1500年,多數(shù)人民生存在《勇敢的心》(Braveheart) 與《黑爵士一世》(Blackadder)之間的時代,那是普遍悲慘且無知的世界,人們的生活貧窮邋遢得可憐,只能在躁動的黑暗處境下發(fā)動戰(zhàn)爭。這是一段虛耗的千年歲月。接受博物館問卷調查的游客中,接受博物館問卷調查的游客中,至少有一人被這樣的流行觀點影響,甚至到了扭曲人事物的歷史定位的地步。他們幻想自己偷的土豆(想必不是飽滿松軟的烤土豆,而是硬邦邦的生冷土豆),其實要到 16 世紀70年代才從美洲傳入歐洲,而這段所謂“黑暗”時代的黑暗應該早已消散。

這種印象的罪魁禍首為何,尚不清楚。從某些方面來說,貶低過去,似乎是我們希望如何看待現(xiàn)今生活的自然反射。為了顯得開明和現(xiàn)代,我們需要黑暗和無知的過去當作推翻的目標。流行文化肯定大力采納了這種觀點,用來塑造悲慘受困于古老城堡的迪士尼公主的浪漫形象,或者《權力的游戲》(Game of Thrones)之類動輒露點的電視劇的冷酷暴力。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執(zhí)導的 1994 年上映的神片《低俗小說》(Pulp Fiction)中,文·瑞姆斯(Ving Rhames)飾演的馬沙準備讓曾經綁架他的家伙血債血還時,對這個不幸的獵物撂下狠話:“我要讓你的屁眼嘗嘗中世紀的折磨!”這并非偶然。一提起那個時代,立刻喚起的是歷史奇幻作品和惡毒的威脅。

回顧歷史,認為中世紀是惡劣時代的觀念,時有所見。19 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人覺得陰森森的中世紀特別令人著迷,他們樂于扭曲過去,好滿足自己對于新哥特式與恐怖事物的浮夸品味。這個想法還能追溯到更早以前,顯現(xiàn)于啟蒙運動思想家的文章之中。16 世紀 80 年代,鄙棄中世紀的風氣如此普遍,英格蘭古文物家威廉·卡姆登(William Camden)在撰寫一部不列顛大歷史的綜合性史書時,輕蔑地認為可以略過整段時期,這里只提供一兩段文字為證,他說:“我僅會帶你們稍微領略中世紀,這個時代籠罩于無知的烏云之下,或說是相當濃密的大霧之中。”有些凄慘的是,中世紀思想家似乎是最早產生如下構想的人,認為他們的年代處于某種中間狀態(tài),卡在兩個更光輝、更激動人心的歷史時代之間。意大利作家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從周遭觀察到 14 世紀期間意大利文化價值的轉移,并期盼這種轉變或許能在接下來拖著中世紀的世界前進,于是懷著渴望與樂觀的興奮心情寫道:

過去曾有一個更幸運的時代,或許未來還會再有;我們的時代處于中間,在這里可憐與可恥匯集……我的命運就是活在各種混亂的風暴之中。但是對你而言,若你活得比我長命,或許,如我所愿,將會有更好的時代來臨。當黑暗消散之時,我們的后代能夠重獲往日的純潔榮光。

這樣看待中世紀時期的觀點,無論始于何時,無疑是被曲解過的。從扭曲印象中揭露中世紀的真相,是我十多年來研究的一部分,而且正是這本書的核心。我們不能居高臨下地面對這個看似遙遠的時刻,只是為了讓自己感覺良好。為了真正明白中世紀的所有方面,我們需要根據(jù)那個時代自身的條件加以理解。往后我們得要盡可能嘗試,在那個法國人的半具身體被時光凍結之前,通過他去了解當時的生活,事實上,我們還將借助一整組不同的人物,一一聚焦包括 6 世紀在拉韋納(Ravenna)治療病人的一位醫(yī)師、12 世紀在阿塞拜疆(Azerbaijan)寫下一部史詩的波斯詩人、15 世紀在倫敦東區(qū)縫制衣服的裁縫師,以及更多其他的人。我們需要超越夸張扭曲的描述,看看生活的基本細節(jié)?;蛘?,以這本書來說,看看生命、死亡與藝術的細節(jié)。一旦這么做,我們總會發(fā)現(xiàn)在落后、泥濘的中世紀以外,還有另一種故事。

媒體評論

哈特內爾專業(yè)的導覽,使我們全神貫注于一個古老的世界。——《泰晤士高等教育》

圖文并茂,成功地將這一備受詬病的歷史時期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使其重新鮮活。——《衛(wèi)報》

這本精彩著作的成就之一,是使我們的世界觀看起來比所謂的“黑暗時代”更為狹窄、支離破碎……風趣、淵博、引人入勝的故事。令人驚嘆?!稑藴释韴蟆?/p>

名家推薦

讀到一本書,內容廣博,令人愉悅,并且愛上它的主題,真是一大樂事!——英國暢銷歷史作家湯姆·霍蘭(Tom Holland)

淵博到無窮無盡,自始至終都很有意思,而且出乎意料地詼諧。如同它們所探討的人體,這些書頁彷彿有了生氣而躍動起來。──藝術史學家、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詹姆斯???怂梗↗ames Fox)

編輯推薦

?角度獨特、趣味性強,從身體觀的角度切入中世紀漫長和龐雜的歷史。身體是人認識和經驗世界時最常用的工具,身體經驗為所有人共有,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中的人有著相似的肉體凡胎和各異的身體觀念。本書從身體這個具體而聚焦的視角,探入中世紀社會景觀和中世紀人們的心靈景觀,既有助于我們了解歷史現(xiàn)實,也提供給我們一種認識自身的全新眼光。

?材料豐富,所涉及的圖像資料有中世紀壁畫、手抄本頁面、文物及建筑圖片,文獻資料有醫(yī)學理論、文學藝術、編年史等。近百幅精美全彩插圖,與文字相輔相成,使讀者得以身臨其境,直觀、清晰地領略中世紀風情。

?兼具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本書根據(jù)清晰的邏輯,整合串聯(lián)起豐富的歷史資料,不僅有助于扭轉我們關于中世紀“黑暗時代”的偏見,更為讀者提供了一扇望進中世紀的窗口,借以了解中世紀人們的生活愿景、死亡恐懼、情感模式、宗教觀念。

精彩預覽

寫在皮上

皮膚不見得必須附著在身體上才能傳達同樣強大的意義。到了要寫書的時候,好比說是十字軍東征的編年史、外科治療的專論,或任何主題的書,中世紀的作者可以選擇材料。在信仰伊斯蘭教的中東和北非地區(qū),寫作的人大都選擇紙,他們早在8世紀接觸中國文化時就引入了造紙術。但是在西歐和中歐,承載知識和圖案最普遍的材料是羊皮紙,這是經過處理的干燥獸皮,它們已從會呼吸的活生生的表皮,變成一張平坦干凈的頁面。

中世紀早期,羊皮紙大部分是在修道院或王朝宮廷的繕寫室制造的。這些繕寫中心成為當時幾位作者的容身之處,他們關注于制造能長期流傳的書籍,可能是宗教或科學主題的知識巨著,或者更實用的國家法律和財政方面的永久記錄。到了13世紀,已經有專業(yè)羊皮紙制造商負責制備羊皮紙,抄寫員和插畫家可以向他們購買單張或訂在一起的羊皮紙,然后著手制成手抄本。這些工匠的店聚集在中世紀大城市的文藝區(qū)一隅,有時候占據(jù)好幾條街。這樣做部分是為了集中資源和專門技術,因為制造羊皮紙需要精心規(guī)劃的繁復步驟,有賴于獨門技術和昂貴原料。

首先需要購買獸皮。這得要高品質、盡量沒有瑕疵的皮,還要根據(jù)受委托制作的書,挑選來自大小和顏色合適的動物的皮。好比說,有深色毛或斑紋的小牛,就會做出比較大張的帶有黃褐色斑點的犢皮紙;而毛色較淡的羔羊,就制作出較小張的淺色羊皮紙。這些皮會先經過清洗,再置于流水中漂洗一天左右,然后放進稍具腐蝕性的堿性溶液里浸泡更長時間,這里使用的堿性物質有脫毛液、生石灰,甚至尿液。這些物質造成獸皮里的細胞腐敗分解,使皮上的毛自行脫落,留下一大片平坦表面。羊皮紙匠接著會把這張皮移到木框上繃緊,還要確保它不會干掉,并用形狀像彎月的月形刀(lunellum)仔細刮過皮面。有一幅來自15世紀20年代紐倫堡(Nuremberg)的插畫,展示了羊皮紙匠弗里茲·皮爾梅特(Fritz Pyrmetter)正在進行這道工序。弗里茲的姓氏,極可能是從德文的羊皮紙(Pergament)借來的,而“Pergament”又源自拉丁文的“pergamina”,意思是“帕加馬的東西”,帕加馬(Pergamum)是一座希臘化時期的城市,據(jù)說最早是以羊皮紙藏書豐富的圖書館而聞名。弗里茲滿臉絡腮胡,身穿簡單的束腰寬外衣,工作方式和他同姓氏的祖先一樣,用寬刀刃在展開的羊皮紙上來回刮,刮刀兩頭彎曲,確保他在迅速動作時不會劃破緊繃的獸皮。

無論羊皮紙匠工作時多么小心翼翼,獸皮難免會有自然的缺陷,羊皮紙上仍可能出現(xiàn)小裂縫。為了避免裂縫在繃緊獸皮的過程中擴大成圓形開口,這些小裂口會很快被針線縫合起來,用到的技巧和外科醫(yī)師的謀生本領一樣。許多中世紀書籍里依然可以看到這樣的修復,這些小縫線使得書頁維持數(shù)個世紀的完整。有人用普通的線縫入羊皮紙的淺色表面,有人則特意縫成彩色的花樣,突顯制造者的針線技巧。要是洞太小,縫起來嫌麻煩,也能被書籍作者當成樂子,他們可能在這些缺陷的周圍涂鴉,畫出動物或面孔,低調點出這些表皮的生命源頭。不管是哪一種方式,羊皮紙匠在最后刮走皮面的瑕疵時,都會持續(xù)轉緊木框的栓釘,讓這張皮變得平滑又有光澤。干燥的羊皮紙質地像薄塑料片,反而不像松軟的紙張。無論是將其連續(xù)縫成一長幅羊皮紙卷起來,或是裁成一頁頁長方形羊皮紙再裝訂成翻頁形式的書,羊皮紙既有彈性又很堅韌,意味著它極度耐折、不易起皺、耐刮且抗污,可說是一種難以摧毀的書寫表面。

考慮到光是準備一個跨頁所需的工夫,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中世紀書籍被視為如此費工和奢侈的物品。一套有許多卷的大型翻頁書,其中幾本用了超過五百張羊皮紙,那么整套書就可能包含好幾群牲畜的皮,還需要數(shù)個月的辛勞,才能讓文字或插畫為頁面增添光彩。14世紀80年代早期有一本為威斯敏斯特主教制作的豪華書籍,根據(jù)主教的賬簿記錄,單是其羊皮紙的費用就達四英鎊六先令八便士。與之相比,技藝高超的抄寫員托馬斯·普雷斯頓(Thomas Preston)花了整整兩年在寫這本書,而他收到的酬勞總共只有四英鎊多一點,和紙的造價相當。事實上,羊皮紙的費用不止在久遠的中世紀是個問題。英國的法律條文長久以來都記錄在小牛皮上,直至2017年年初,議會議員表決要裁減經費,改用較便宜的紙本裝訂保存。反對使用小牛皮的人認為,這是中世紀污濁政權的古老殘余,該是現(xiàn)代化的時刻了;《每日鏡報》(Daily Mirror)大剌剌地下了很諷刺的標題:《議員只花兩小時討論,每年是否繼續(xù)浪費八萬英鎊把法條印在小牛皮上》。然而,英國僅存的一家犢皮紙制造商威廉考利公司(William Cowley)的總經理保羅·賴特(Paul Wright)反駁說,正是因為犢皮紙,威斯敏斯特的圖書館才能保存那得以回溯至1497年亨利七世(Henry VII)在位期間的法條原文。如同萊特所說:“你能把犢皮紙卷起來,放在架上或洞里保存五千年。但是你找不到任何造紙商敢保證,紙張能保存超過兩百五十年。紙張只能帶我們回到大約1750年,而更早的歷史我們就只能吻別了?!?p/>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