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倫的原罪觀》(Dylan's Visions of Sin),本書是英國文學(xué)批評家克里斯托弗?瑞克斯關(guān)于美國音樂家、詩人鮑勃?迪倫的論著。瑞克斯聚焦于迪倫作品中的七宗罪、四美德和三恩典,論證了迪倫詩性上的天才,并將之提升到與丁尼生、莎士比亞和彌爾頓等經(jīng)典作家比肩的地位。通過對作品的一系列細讀,瑞克斯剖析了迪倫對原罪、美德和恩典的關(guān)切,指出其作品所承接的經(jīng)典源流。這本作品可以為迪倫研究、美國民謠音樂研究和20世紀美國觀念史等學(xué)科提供新鮮、全面的一手觀點,對于外國文學(xué)研究相關(guān)專業(yè)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英)克里斯托弗·里克斯(Christopher Ricks,1933— ),英國文學(xué)批評家、爵士,曾任教于劍橋大學(xué)等高校,現(xiàn)為美國波士頓大學(xué)終身教授兼編輯研究所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詩歌,著有《彌爾頓的宏大風(fēng)格》《詩歌之力》《艾略特與偏見》等。
譯者:
姜濤,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教授,研究領(lǐng)域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中國新詩等,出版詩集《洞中一日》《鳥經(jīng)》,學(xué)術(shù)及批評專著《從催眠的世界中不斷醒來》《公寓里的塔》《巴枯寧的手》《新詩集與中國新詩的發(fā)生》等。
王海威,畢業(yè)于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北京大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曾就職于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后專職從事編劇。著有《香港電影中的上海想象》《張騫傳》,另有《孩奴》《天水來的姑娘》《金城公主》等多部影視劇、話劇作品,曾獲“百合獎”最佳編劇獎。
原罪、美德、神恩 1
歌,詩,韻 14
歌,詩 14
韻 39
原罪
嫉妒 69
《獻給伍迪的歌》 69
《準是第四街》 75
《盲歌手威利?麥克泰爾》 93
《猜手手公子》 109
貪婪 121
《得服務(wù)于他人》 121
《滿眼憂傷的低地女士》 131
暴食 147
懶惰 154
《所有疲憊的馬》 162
《時間緩緩流逝》 168
《晾衣繩傳奇》 172
《歇下你疲憊的曲調(diào)》 180
《鈴鼓手先生》 185
色欲 197
《躺下,淑女,躺下》 208
《在這樣一個夜里》 225
憤怒 236
《只是棋局里一枚卒子》 236
驕傲 248
《像一塊滾石》 248
《蝗蟲之日》 265
《我能為你做些什么?》 277
《自負之疾》 291
美德
公正(義德) 303
《海蒂?卡羅爾孤獨地死去》 303
《七個詛咒》 319
《牛津鎮(zhèn)》 335
審慎(智德) 344
《時代正在改變》 351
《我們最好商量一下》 369
《好好待我,寶貝(待別人)》 380
節(jié)制(節(jié)德) 391
《愛不減/無限》 391
《甜妞寶貝》 412
堅忍(勇德) 441
《在風(fēng)中飄蕩》 441
《暴雨將至》 452
《我信任你》 472
《大多數(shù)時候》 483
《天還未暗》 495
神恩
信 521
《心愛的天使》 528
《救恩》 537
《你,天使般的你》 545
《西班牙皮靴》 555
《你想要什么?》 567
望 579
《多余的早晨》 579
《月光》 606
《永遠年輕》 618
爰 635
《沖淡的愛》 635
《若非為你》 647
《永恒的圓》 657
致謝 677
譯后記 679
無
里克斯是“細讀”這一日漸式微的藝術(shù)的典范,是彌爾頓、濟慈、丁尼生和艾略特的闡釋者……如此精準的分析似乎從未耗盡迪倫作品的活力,而是使聽眾重新獲得了驚異之感……里克斯的書把你帶回到迪倫的音樂中。
——《紐約時報書評》
因無法抑制的絕佳幽默感而增色……里克斯的作品散發(fā)著終身與偉大交鋒的光輝。
——《金融時報》
圍繞著罪、美德和恩典的概念進行架構(gòu),里克斯的細讀和充滿想象力的交叉引用,將以你未曾想到的方式揭示迪倫歌中的意義。
——《每日電訊報》
非常迷人,其中有許多極具洞察力和啟發(fā)性的瞬間有待挖掘。受激發(fā)的同時也被攪擾。
——《周日電訊報》
關(guān)于他和哈羅德·布魯姆誰對英語詩歌更加了然于心尚未有定論,但里克斯先生一定比布魯姆先生更熟悉齊柏林飛艇的歌詞,并且能夠按需背誦。
——《紐約時報》
每個詩人都夢想能遇到里克斯這樣的批評家,而大約也只有里克斯這樣的批評能力能匹敵詩性天才鮑勃·迪倫。
——本書譯者 姜濤
*作者克里斯托弗·里克斯是英語詩學(xué)大家,曾先后在波士頓大學(xué)、牛津大學(xué)等多所高校任教。他是貝克特的伯樂,更是細讀的頂尖高手。他深諳莎士比亞、丁尼生、濟慈、艾略特、拉金等諸英詩名家的詩作,亦對迪倫歌詞中的意象、韻律和詩學(xué)淵源非常敏感,另外,由于對英語詩歌韻律了然于心,里克斯在行文之時也自覺押韻,好用典和雙關(guān),賦予了這些評論性文字以更強的文學(xué)性和幽默感。他通過對迪倫歌、詩、韻的剖析,探究了歌曲與詩歌之間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比較了分別由聽覺與視覺接收的藝術(shù)的微妙異同。
*里克斯以“七宗罪、四美德和三恩典”為大框架,將迪倫的41首歌曲歸入這些紛呈的主題之下,一一加以詳解剖析。不同于以往以迪倫為對象及主題的樂評和傳記,本書完全不關(guān)注迪倫的生活——無涉他從原聲吉他到電吉他的轉(zhuǎn)型,從猶太教到基督教又回歸猶太教的信仰轉(zhuǎn)變,以及關(guān)于他生活和情感的八卦,書中更感興趣的,是歌曲的形式,而非其內(nèi)容。
*在里克斯的帶領(lǐng)下,讀者可以看出迪倫對英語詩歌傳統(tǒng)的汲取與化用,實現(xiàn)了流行文化和詩歌傳統(tǒng)的對話互文,進而改變、形塑了流行文化的新語調(diào)和時代的新思維,反映了諾貝爾文學(xué)獎頒獎詞所說的“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tǒng)中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性表達”。
譯后記
本書作者克里斯托弗·里克斯,是當(dāng)今享有盛名的、大師級的文學(xué)批評家,曾在劍橋、牛津等英美多所大學(xué)執(zhí)掌教習(xí),長年來深耕詩歌,著述豐碩,對于彌爾頓、丁尼生、濟慈、艾略特等一連串的英詩巨匠,都有精深的研究。
作為迪倫的資深歌迷,里克斯的企圖,是拿出學(xué)院“細讀”的看家本領(lǐng),將迪倫從一位“歌手”打造成一位“大詩人”?!蹲镏乎U勃·迪倫歌曲中的罪之想象》成書于 2003 年,對于迪倫“詩人”形象的確立,這部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據(jù)說,迪倫最終能榮獲“諾獎”,在某一程度上,里克斯的精彩闡釋不無助益。
每個詩人都夢想能遇到里克斯這樣的批評家,大約也只有里克斯這樣的批評能力能匹敵本書的研究對象:鮑勃·迪倫。這里的鮑勃·迪倫應(yīng)是復(fù)數(shù),包括他的人、他的歌和他的詩歌。用里克斯的話來說,這構(gòu)成了鮑勃·迪倫作為研究對象的等邊三角形。要撬開這個等邊三角形,里克斯找到的“金剛鉆”之一,是將迪倫放回到西方文學(xué)的偉大傳統(tǒng)中去理解。由此,要真的完全讀懂這本書,實在太難!你似乎應(yīng)熟稔彌爾頓、多恩、布萊克、彭斯、華茲華斯、柯勒律治、濟慈、勃朗寧、丁尼生、葉芝、艾略特、龐德、燕卜遜、斯溫伯恩、史蒂文斯、哈代、拉金、弗羅斯特、洛威爾、貝里曼、狄蘭·托馬斯……不僅知道這些詩人的名字,甚至還能滾瓜爛熟背誦一些經(jīng)典名篇;同時,你還要縱容乃至習(xí)慣作者在修辭學(xué)、語言學(xué)、精神分析、哲學(xué)、政治學(xué)之間的來回橫跳,并準備了解一些英語民謠與民間傳說的知識,甚至再學(xué)點多塞特郡的方言。當(dāng)然,最重要的是,你應(yīng)把《圣經(jīng)》和莎士比亞,當(dāng)作基本的土壤和空氣,因為迪倫的感覺就生成其間。這還沒完,有了學(xué)者的客觀,還要有粉絲的狂熱,你還應(yīng)完整追蹤過鮑勃·迪倫的創(chuàng)作,聽過他的大部分演唱。
這一切,都為里克斯的解讀,提供了整體的框架、歷史的縱深、內(nèi)在豐富的層次和廣泛的社會聯(lián)動,也給出了批評才華得以施展的空間。雖然如此之旁征博引,但這本書在艱澀的同時也絕非刻板的學(xué)院講章,頗有課堂脫口秀的風(fēng)采。在書中,里克斯信手拈來,嬉笑怒罵,自夸、自嗨、自薦,從不謙虛,甚至列舉批評生涯中遭受的微詞,劍指披靡,瀟灑回擊。有人批評他過于迷戀細讀,是個“細讀癖”,他會反駁: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我只迷戀女人的鞋。
正因如此,這本書的翻譯難度遠遠超出了預(yù)期,可謂危機四伏,時時可能遭遇埋伏、踩上地雷:不加提示的掌故、層出不窮的用典、“脫口秀”般的隨興展開,又暗用了許多“?!?,藏了很多難以辨認的語言游戲,稍有松懈,便會“爆雷”,以至于翻譯過程走走停停,反反復(fù)復(fù),舉步維艱,甚至錯漏難免。
里克斯否認自己是“細讀癖”,但新批評的“細讀”方法,的確是他撬開迪倫世界的另一“金剛鉆”。他發(fā)力最多、用思最深的點在哪里?大約是對迪倫的歌與詩之韻律的解讀,頭韻、尾韻、中間韻、跳韻……除了這些技術(shù)性的分析,里克斯最精彩的“細讀”,是對迪倫歌詞、唱腔、發(fā)音在隱喻層面的拿捏與分析。這方面,讓人難忘的例子很多:無論是《鈴鼓手先生》中“你若依稀聽見輕巧旋轉(zhuǎn)躍的韻律/與你的鈴鼓應(yīng)和”(And if you hear vague traces of skippin’ reels of rhyme/to your tambourine in time) 中 rhyme/ time 的以“韻”押韻,《蝗蟲之日》中艾略特的90個榮譽學(xué)位與歌詞中90度(90 degrees)的俏皮對位,還是其他歌曲中出現(xiàn)的“唯一能與‘孤獨’(lonely)押韻的詞是‘唯一’(only)”、“‘仇恨’(hatred)和‘神圣’(sacred) 之間的摩擦對抗”。諸如此類“不完美的韻、錯位的韻,還有那些荒腔走板的韻”,里克斯都能在不可能處發(fā)現(xiàn)可能,讓我們得以感知韻律之下深層的隱喻構(gòu)造,領(lǐng)略聲音和意義的微妙扣合。
恰切的例子莫過于《愛不減/無限》中“不用言語”(silence)和“暴力”(violence)的押韻,里克斯指出:這不完全是一個粗暴的押韻,但“詞的含義與它事實上的聲效相互矛盾,形成錯位”。再比如,“在迪倫的所有押韻中”,里克斯“最喜歡的一個”,與“猶他”(Utah)這個地名有關(guān):
Build me a cabin in Utah
給我造一所小屋子,在猶他州
Marry me a wife, catch rainbow trout
給我娶一位妻子,一起釣虹鱒魚
Have a bunch of kids who call me “Pa”
有一堆孩子,喊我“爸爸”
That must be what it’s all about
這必定就是所有的一切
《窗戶上的標識》
這里,押的不是“tah”和“pa”的韻,而是“Utah”和“me‘Pa’”。因為“猶他”(Utah)里的“U”,讀起來就仿佛“你”(you),因而“猶他”(Utah)與“我‘爸’”(me ‘Pa’),產(chǎn)生了奇妙的對撞。另一些押韻所構(gòu)造的隱喻,在看似不經(jīng)意間,卻帶濃郁的文化乃至宗教意涵,那些屢屢出現(xiàn)的半諧音以及諧音,如同某一種曖昧氣味在唇齒間散開:
And I know no one can sing the blues
我知道沒人能把藍調(diào)唱得
Like Blind Willie McTell
像盲歌手威利·麥克泰爾一樣
《盲歌手威利·麥克泰爾》中“know”和“no”的諧音,里克斯分析,“這聽起來是否定性的”,好似“no,no”,但這雙重否定,卻是一種更為肯定的表達(我知道沒人能,我也不認識任何人能),打開了迪倫對伍迪·格思里這位前輩歌手最深切的感恩之情。他進而引入彌爾頓的《失樂園》作參照:
Sleep on,
Blest pair; and O yet happiest if ye seek
幸福的夫婦呀,繼續(xù)睡吧!如果
No happier state, and know to know no more.
不求更大的幸福和更多的知識。
(第四卷,773—775)
“O...no ...know...know...no”,類似的雙重否定或更大的肯定之聲、類似的感恩之情和警世之聲,也曾回蕩于《失樂園》中亞當(dāng)和夏娃的頭上。
總之,里克斯有關(guān)韻律的解讀充滿天才的靈光,極其揮灑、隨興,因而也是翻譯過程中最為困難的部分,需要尋找對應(yīng)的詞句,盡量保持原文活潑辛辣的語風(fēng),模擬他時而啰嗦、時而蹦跳的語感。但在漢語中未必都能一一找到恰當(dāng)?shù)淖g法,許多時候會因“硬譯”而顧此失彼、磕磕絆絆。因此,我們在譯文中盡量保留部分歌詞的原文,這樣也許會對閱讀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非此,不能體味里克斯“細讀”的精髓。閱讀本書,一開始或許會感覺云里霧里,把不住論述的焦點,建議讀者放慢速度,參照歌詞原文,耐心品味,同樣走走停停、反反復(fù)復(fù),這樣方能于困惑之后,獲得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除了引入英語詩歌的偉大傳統(tǒng),天花亂墜展現(xiàn)“細讀”大法,里克斯一開始也坦白:自己最主要的方法,是“鉆研原罪”。在書中,他以“七宗罪”“四樞德”“三恩典”為綱,將迪倫的多重世界放置于天平兩端,試圖提出一個理解迪倫的整體構(gòu)架。有人可能會提問,一個創(chuàng)作了大量情歌和政治歌曲、狂放不羈的歌手,為何會在創(chuàng)作生涯的后期轉(zhuǎn)投基督教?所謂“七宗罪”“四樞德”“三恩典”,這些概念來自《圣經(jīng)》與基督教教義,里克斯用它們作各章的標題,就是要以此來貫通迪倫的內(nèi)心旅程和創(chuàng)作生涯,也將他全部的作品和演唱,悉數(shù)納入其中。本書的書名“Th?e Vision of Sin”,借用了丁尼生的詩題,直譯為“罪之想象”、“罪之幻象”或“罪之理解”,最終定為“罪之瞳”,也是為了強化一種深深的凝視之感。正是這一雙對“原罪”不斷凝視的眼眸,穿過歌、穿過詩,最終看到了世界,洞察世界有待拯救的本質(zhì)。
“……那些我必須談?wù)摰?,比如貧民窟的大佬、拯救與罪惡、情欲、脫罪的兇手、無望的孩童”——通過這雙瞳孔,世界的萬有涌入鮑勃·迪倫的歌中:在《只是棋局里一枚卒子》《海蒂·卡羅爾孤獨的死去》《牛津鎮(zhèn)》《七個詛咒》《西班牙皮靴》中,我們看到了新聞時事與民間歌謠、傳說的雜糅;在《蝗蟲之日》《永恒的圓》《獻給伍迪的歌》《盲歌手威利·麥克泰爾》中,我們看到迪倫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迂回;《暴雨將至》《在風(fēng)中飄蕩》,試圖在時代迷局中嘗試觸摸答案;最終《得服務(wù)他人》《救恩》《我能為你做什么》,則指向宗教體驗和某種救贖之路。盡管里克斯也承認:不能斷言迪倫的所有歌曲,哪怕佳作中的佳作,都執(zhí)著于原罪,但不得不說,這個框架的鋪設(shè),讓讀者有了一個更高的視點,可以整體鳥瞰迪倫之“歌”“詩”“韻”的相互激蕩。由是也可以說,“罪之瞳”是里克斯找到的最大一顆“金剛鉆”。
鋪設(shè)框架、回溯傳統(tǒng)、深入“細讀”,這位批評大師在迪倫身上展示了現(xiàn)代文學(xué)批評的全套技巧,但這還不是批評最終的目的。在本書的開頭,里克斯便自問自答,批評家面對他的研究對象,并不想“搞垮你,或選擇你、剖析你、檢查你、拒絕你”,也不想否認“詩人的特權(quán)”,那他究竟想做什么?迪倫明確說,他不喜歡那幫“把我的歌當(dāng)兔子解剖”的批評家。里克斯援引“新批評”前輩的看法,隔空回應(yīng):面對一首十四行詩,批評家能“像一個拿著禮帽的魔術(shù)師那樣,從帽子里揪出一大群兔子,沒完沒了”。不是解剖兔子,而是變出一窩又一窩的兔子,這只是一種批評的魔術(shù)、游戲嗎?是,又不是,這是批評自由和使命的履行。當(dāng)我們聽這位年邁的批評家、這位搖滾樂的“老炮兒”,追隨“風(fēng)中飄蕩”的歌聲,無比饒舌又無比磅礴地 講述“原罪”,傾訴對這個世界的憤怒和熱愛,我們能感覺到,他實際是想借助迪倫歌曲的現(xiàn)場,開一場自己的演唱會。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