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爽又黄又紧无遮挡_国产精品成人无码a无码_国产亚洲日韩a欧美在线人_色婷婷AV一区二在线观看_美女粉嫩极品国产高潮无套在线

圖書板塊圖書分類品牌系列獲獎圖書圖書專題新書上架編輯推薦作者團隊
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一本书带你读懂一部哲学名著
ISBN: 9787559860835

出版時間:2023-08-01

定  價:108.00

作  者:(英)M.麦金 著 李国山 译

責  編:梁鑫磊,楼晓瑜
所屬板塊: 社科学术出版

圖書分類: 经典阅读

讀者對象: 大众

上架建議: 哲学/宗教/经典阅读
裝幀: 精装

開本: 32

字數: 359 (千字)

頁數: 496
紙質書購買: 天貓 有贊
圖書簡介

《哲學研究》是體現著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本書為“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之一,是了解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及其后期哲學思想的重要入門書籍。作者首先對維特根斯坦的生平背景進行介紹,后以文本細讀的方式,清晰地梳理了《哲學研究》的主要觀點,厘清了讀者閱讀原著時可能遇到的疑難問題,對原著進行了細致而易懂的導讀。書中還融合了當代學者對《哲學研究》的批判,為讀者理解原著拓寬了視野。清晰的行文和令人信服的分析,使本書成為首次接觸維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讀者的理想導讀。

“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簡介

“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精選多位影響西方思想進程的偉大哲學家,如笛卡爾、黑格爾、克爾凱郭爾、胡塞爾、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德里達等的代表作品(《第一哲學的沉思》《精神現象學》《恐懼與顫栗》《笛卡爾式的沉思》《存在與時間》《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等)進行導讀。叢書不僅深入地探討了這些艱深的哲學著作所包含的論點、思想和持久意義,還總括了這些哲學家的生平及主要思想,并整合了其他相關研究文獻,旨在為國內哲學專業(yè)學生及哲學愛好者深入學習及理解原著,并展開該哲學領域研究提供優(yōu)良讀本。

作者簡介

作者:M.麥金(Marie McGinn),英籍愛爾蘭人,英國約克大學講師,分析哲學家,著有《感覺和確定:懷疑的分解》等。

譯者:李國山,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言說與沉默——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中的命題學說》《語言批判與形而上學》等。

圖書目錄

第二版前言 i

維特根斯坦著作英文縮寫 iv

導論 1

第一章風格與方法 13

導言 15

關于語法研究的觀念 19

拒斥哲學理論 26

“……哲學難題應當完全消失” 38

參考文獻及進一步閱讀材料 45

第二章?維特根斯坦對奧古斯丁的批判 49

導言 51

“五個紅蘋果” 55

“磚!”“柱!”“板!”“梁!” 62

意義與用法 76

實指定義 87

一切都已明擺在眼前 100

參考文獻及進一步閱讀材料 103

第三章?規(guī)則和遵守規(guī)則 107

導言 109

克里普克論維特根斯坦及遵守規(guī)則 112

對克里普克的回應:賴特對麥克道爾 112

意義與用法之間的聯(lián)系 131

意義與理解 140

規(guī)則與其應用的聯(lián)系 156

邏輯“必須” 171

參考文獻及進一步閱讀材料 179

第四章?私人性和私人語言 185

導言 187

關于私人語言的觀念 191

我們的日常感覺語言 198

私人語言論證 209

私人實指定義在我們日常感覺語言中的作用221

參考文獻及進一步閱讀材料 231

第五章??內在與外在 235

導言 237

疼痛與疼痛行為 243

關于私人對象的觀念 255

心理學語言游戲的不確定性 268

疼痛既非某物亦非空無 274

標準 281

參考文獻及進一步閱讀材料 292

第六章?意向性:思考、想象、相信 295

導言 297

思考 302

思想和語言 307

想象 322

“‘我’不是一個名稱” 328

相信:摩爾悖論 336

參考文獻及進一步閱讀材料 353

第七章?意向性:思考、期待、意圖 355

導言 357

思想:思想與實在之間的協(xié)調 361

思想:將實在捕獲入網 367

希望與期待 375

意圖 390

參考文獻及進一步閱讀材料 407

第八章?看見與看見面相 409

導言 411

視覺房間 416

看見與看成 427

看見與描述你之所見 437

參考文獻及進一步閱讀材料 449

參考書目 451

索引 460

譯后記 478

序言/前言/后記

第二版序言

為關于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的這本導讀準備第二版,主要目的是對第一版沒有涵蓋的那些評論做出解說。所增加的關于意向性概念—思考、想象、相信、期待、意圖—的兩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將闡釋擴展到涵蓋《哲學研究》693(先前版本的第一部分)的評論。這樣做的結果,并未形成對維特根斯坦的整個文本的一個評注—尤其是,探討簡單物和家族相似性觀念的39—88 未包括進來—但它確實提供了關于其大部分評論的解說,涵蓋了他所研究的絕大多數概念。除了擴大覆蓋面以納入意向性概念之外,我又增加了關于標準概念的一節(jié)(第五章),還擴充了關于遵守規(guī)則的討論,以便收入對隨著索爾·克里普克(Saul Kripke)的著作《維特根斯坦論規(guī)則與私人語言》(Wittgenstein on Rules and Private Language )的出版而來的某些闡釋性議題的一種解釋(第三章)。

在做這些擴充時,我試圖堅守第一版的研究進路。這一進路追蹤維特根斯坦旨在澄清概念如何發(fā)揮作用的辯證過程的細節(jié)。我希望這一成果既更為清晰地呈現這項工作的深層統(tǒng)一性,又展現維特根斯坦旨在帶來的、在理解語言發(fā)揮作用的方式以及(更一般的)我們運用心理學表達式的方式上的根本轉變。盡管我所發(fā)展出的這種闡釋強調對概念的語法研究的觀念,并抵制這樣的論斷:維特根斯坦的目標是反駁哲學論點或證明必定為實情的東西,它依然致力于揭示出:他的評論的基本主題之一便是表明,以為心理學表達式作為關于發(fā)生在內在領域的事件和過程的描述而發(fā)揮作用的想法,乃是一個幻覺。我希望,將闡釋擴展到涵蓋意向性概念—包括《心理學哲學—一個片段》(先前版本的第二部分)第十節(jié)關于摩爾悖論的討論以及那些關于第一人稱代詞用法的評論—會有助于呈現維特根斯坦哲學進路的持久意義。

我也利用這個機會,將我原來使用的《哲學研究》版本更新為由P.M.S. 哈克爾(P.M.S. Hacker )和J. 舒爾特(J. Schulte)修訂的第四版。不僅這一版本顯然注定會成為標準版本,而且經過他們修訂的譯文也消除了安斯康姆原譯的某些晦澀難懂之處,從而讓它更受青睞。

盡管本書是對1997 年發(fā)表的文本的改寫,但沒有哪一個段落甚或哪一句話的改動,不是為了增進我所做闡釋的清晰性的。闡釋沒有本質上的改變,但消除了我現在看出的有些引人誤解或不夠準確的表達方式。當然,這一成果仍然只是解讀該文本的一種路徑,盡管它大大受益于其他闡釋者的工作,但我相信,無論細節(jié)還是主旨方面都還有很多爭議之點或舛誤之處。我希望,盡我所能清晰呈現一種解讀文本方式的這本新導讀,至少可為讀者提供一個起點,由此出發(fā)去致力于《哲學研究》文本及對它的其他闡釋的研究,并最終發(fā)展出他們自己對這部著作的解讀。

我要感謝很多人為第二版問世所提供的幫助:瑞秋·懷斯曼對第六章和第七章中的新材料的相關論題的探討;大衛(wèi)·斯特恩和xiii一位匿名審閱者對第一稿的評論;塔瑪拉·多布勒對與維特根斯坦方法相關的一般論題的討論;奧斯卡·庫塞拉對維特根斯坦著作的很多方面的非常有幫助的討論。我還要感謝提姆·克瑞最初的委托;托尼·布魯斯對出版第二版的委托;貝絲·薩維基對該導讀第一版文字的錄入工作。最后,我要感謝馬克·羅韋,他對初版和再版的多個稿本給予了十分有益的評論。

——選自(英)M.麥金著,李國山譯《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媒體評論

這是關于后期維特根斯坦的最好的導讀之一:它沒有過度簡化,而是密切關注《哲學研究》的中心段落,并認真對待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寫作方式。對于第一次閱讀《哲學研究》的學生來說,這是最理想的導讀。

——書評人David Stern(選自期刊Mind)

如果你正在學習或閱讀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這本書會是一個很好的補充。M.麥金的這本導讀澄清了維特根斯坦作品中一些較為難懂的觀點。對于一本很難單獨閱讀并讀懂其大部分內容的書來說,M.麥金的書是一本很好的導讀,它可以讓你在與維特根斯坦一起做哲學的瘋狂旅程中一路前行。

——讀者T. Hyde(選自亞馬遜官網)

我讀過很多關于維特根斯坦的“初學者”導讀,這本勞特利奇的導讀絕對是最好的!它聚焦于《哲學研究》,內容涉及規(guī)則與遵守規(guī)則、維特根斯坦的風格、他對奧古斯丁的批判,以及關于私人語言的討論。我向那些試圖弄懂這位難以理解的哲學家的人們強烈推薦這本導讀。

——讀者E. Zuniga(選自亞馬遜官網)

名家推薦

“勞特利奇哲學經典導讀叢書”對哲學史上重要的哲學著作進行深入淺出的全面解釋,中文版由國內著名專家翻譯,譯文可信,流暢可讀。這是一套供研究者、學生和愛好者閱讀思考的優(yōu)秀讀物。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趙敦華

勞特利奇出版社出版的哲學導讀叢書選擇了最為經典的哲學著作,其中每部著作都是由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并對該原著具有精湛研究的哲學家撰寫的,因此值得每一位想要深入理解哲學經典的讀者閱讀。

——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 徐向東

編輯推薦

維特根斯坦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杰出的哲學家之一,其代表作《哲學研究》亦被贊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哲學著作?!墩軐W研究》雖然多采用對話形式,字面意思看似簡單,但其中卻暗含著十分深刻的哲學主題,并且會產生大量的哲學問題,因此,它仍是一本較為艱深難懂的著作。圍繞這部著作展開的研究也成為二十世紀分析哲學的主題之一,M.麥金的這本導讀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維特根斯坦對哲學最主要的貢獻表現為他應對并克服哲學難題的整條思考路徑,而麥金“對文本的導讀所要揭示的,正是維特根斯坦處理哲學難題的獨特方式,而不只是從中可得到的那些教訓”。M.麥金的導讀作為解讀《哲學研究》的經典著作,其導讀內容涵蓋了語言游戲、私有語言等《哲學研究》的主要議題,并在新版中加入了克里普克等哲學家對《哲學研究》的回應與分析,使得整部導讀更為客觀全面。與之前的一個版本相比較,這部新版導讀添加了第一版未涉及的部分章節(jié),內容涵蓋了幾乎所有章節(jié),并更換了底本,改變了行為方式,使其表達更加全面、順暢。這部新版的《哲學研究》導讀,也將成為當下最適合于初學者閱讀的入門指南。

精彩預覽

導論

路德維?!ぞS特根斯坦1889 年4 月26 日出生于維也納,1951年4 月29 日在劍橋去世。如今,他已被公認為20 世紀最杰出的哲學家之一。其思想富于力量和原創(chuàng)性,這表明他擁有獨一無二的哲學頭腦,許多人樂意稱其為天才。無論是在他的哲學工作的啟發(fā)下產生的眾多研究文獻,還是他的學生及了解他的人所寫的大量回憶錄,都表明他的為人和思想格外具有魅力。所有這些回憶均證實他不僅具備卓越的理智洞察力和一貫的道德誠實,而且擁有一些了不起的實際技能,同時也是一位給人鼓舞的、忠實的、時常有些苛刻的朋友。相較之下,由他的哲學工作所引起的反響卻并非整齊劃一,無論是闡釋還是評價,均呈現出巨大差異。

維特根斯坦生長于維也納一個富有的實業(yè)家家庭,這個家庭擁有廣泛的文化興趣。他于1908 年首次來到英國,進入曼徹斯特技術學院,注冊為工程學系研究生。在設計一款噴氣式推進器的工作過程中,他對由這種設計引出的數學難題越來越感興趣。1911 2 年,他前往耶拿拜訪弗雷格,并在他的建議下,到劍橋跟隨哲學家羅素學習數學哲學。到1912 年,羅素便十分確信維特根斯坦的天賦,鼓勵他放棄航空動力學,投身于哲學研究。這一年,他向劍橋道德科學俱樂部提交了第一篇論文,論文的主題叫“什么是哲學”。而這表明:維特根斯坦從一開始便認識到,重要的是理解哲學難題的本性并思考處理它們的適當方法。對診斷與方法的關注,始終是維特根斯坦哲學發(fā)展的一大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前,維特根斯坦一直致力于邏輯學和數學基礎的研究。他的工作大都在挪威完成。維特根斯坦到那里去工作,是為了躲避當時劍橋的學術討論,因為他覺得這種討論多半是自作聰明。這期間,他有了許多邏輯和語言方面的發(fā)現,這些發(fā)現后來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邏輯哲學論》(1922 年1)的主要基礎。這是他有生之年出版的唯一一部哲學著作;他的第二部主要著作——《哲學研究》——于1953 年作為遺著出版。后者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哲學研究》本身(先前版本的“第一部分”),由維特根斯坦于1937—1945 年為公開出版而創(chuàng)作完成;二是《心理學哲學——一個片段》(先前版本的“第二部分”),寫于1947—1949 年間,而維特根斯坦并沒有為出版它做任何準備。維特根斯坦的這兩部著作均為獨一無二的杰作。二者的反差一眼便能看出來:雖說兩本書都以語言為中心話題,可早期著作是高度抽象化、精確化和教條化的,而后期著作則是具體的、描述性的、帶點散漫性的,其哲學目標閃爍不定、掩而不彰。它們顯然是同一人的手筆,可此人對其哲學任務及如何完成這項任務的構想卻發(fā)生了深刻變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打斷了維特根斯坦在挪威的工作。他回到維也納,加入奧地利軍隊。盡管親歷加拉蒂亞(Galatia )和意大利的戰(zhàn)事,維特根斯坦卻沒有停止關于邏輯和語言的思考。1918 年,他在意大利被俘,背包里裝著《邏輯哲學論》手稿。這場戰(zhàn)爭和這部哲學巨著的創(chuàng)作,讓維特根斯坦心力交瘁。他覺得自己的哲學工作已然完成。他煞費苦心地將繼承來的遺產全部分送出去,然后接受培訓當一名小學老師。接下來的幾年里,他經歷了極度的孤獨與焦慮。盡管他相信自己與哲學已有了了斷,可他還是急于要把自己七年的心血之作公之于世??墒?,由于《邏輯哲學論》行文方式怪異,再加上文字過于簡略、晦澀,出版商生怕賠本而不愿出版它;即便是維特根斯坦最為贊賞的人士—弗雷格和羅素—也都感到理解它很困難。不過,羅素最終得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讓基根·保羅(后來的勞特利奇和基根·保羅)出版了這部著作,前提是羅素須為該書撰寫一篇導言。

1920 年,維特根斯坦完成了小學教師培訓,并前往下奧地利州的一所小學任教。這項工作一直持續(xù)到1926 年。他接受的是“奧地利學校教育改革運動”的教學方法訓練。這些教學方法拒絕死記硬背,著眼于開發(fā)兒童的好奇心,鼓勵獨立思考,并容許孩子在實際的練習中自己有所發(fā)現。維特根斯坦?jié)M懷熱心,又極富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這些原則,并相當成功地發(fā)揮了作為一名教師的才能。然而,由于維特根斯坦的背景、受教育程度和性情與學生家長們天差地遠,這些奧地利農民對他的教育方法表現出極大的懷疑,而維特根斯坦也對他們產生了敵意,并感到自己的工作很失敗。1926 年,他徹底放棄教學工作,回到維也納。他做了一段時間的園丁工作,后來擔任一幢房屋的建筑師,這幢房屋是維特根斯坦的姐姐瑪格麗特·斯托伯勒的,最初由保羅·恩格爾曼設計。

這段時期,維特根斯坦沒有在哲學方面做新的工作。不過,他仍同哲學家們保持著聯(lián)系,同他們討論《邏輯哲學論》的觀點。劍橋大學的弗蘭克·拉姆齊(Frank Ramsey )仔細研究了這部著作,并于1923 和1924 年間,多次前往奧地利同維特根斯坦一起討論它。維也納大學哲學教授、維也納學派的主要成員莫里茨·石里克(Moritz Schlick )也研讀了維特根斯坦的著作,并對之深表欽佩。1927 年,石里克說服維特根斯坦參加同他及魏斯曼(Friedrich Waismann)、卡爾納普(Rudolf Carnap)、費格爾(Herbert Feigl)等其他學派成員的定期會面。相互的討論并不完全成功,因為大家逐步意識到:維也納學派的成員們錯誤地認為,《邏輯哲學論》提出的是類似于他們的實證主義哲學的學說。而事實上,維特根斯坦并不贊同他們對形而上學的態(tài)度、他們對科學的尊崇,或他們關于哲學和倫理學的觀點,而他本人探討哲學的方式—卡爾納普認為,這種方式更接近于藝術創(chuàng)作,而非科學研究—意味著彼此的合作是有限的。最富于成果的討論是關于邏輯學和數學基礎的,而這些討論既標志著維特根斯坦再次全身心地回歸哲學工作,也標志著他首次對《邏輯哲學論》的觀點做了改變與發(fā)展。

1929 年,拉姆齊勸說維特根斯坦重返劍橋,同他一起展開關于數學基礎的研究,而《邏輯哲學論》只不過概要地表達了這方面的一些想法。十六年后,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序言中這樣寫道:

十六年前,我重新開始了哲學探討。打那以后,我認識到我在第一本書中犯下了嚴重的錯誤。是弗蘭克·拉姆齊—在他去世之前的兩年中,我同他進行了無數次的討論—對我的觀點的批評,幫助我意識到了這些錯誤,而這種幫助到底有多大,是我自己難以估量的。

(PI,p.4)

維特根斯坦相信,這些錯誤不只出在他提出的邏輯和語言理論的細節(jié)方面,而且也出在他處理有關理解語言如何發(fā)揮作用的難題的整體進路上。盡管在其前期和后期工作之間無疑存在根本的連續(xù)性—尤其是這種信念:“哲學家們的命題和問題大都源自未能理解我們語言的邏輯”(TLP 4.003);“哲學不是一門自然科學”(TLP 4.111);“哲學并不產生‘哲學命題’”(TLP 4.112)—但維特根斯坦關于其哲學任務的構想以及他應對這項任務的方式,還是逐步經歷了一次深刻的轉變。他意識到,存在著由語言自身造成的一些思考語言的自然方式,它們是誤識(misconceptions)和誤解產生的根源。在其早期著作中,他深受一大堆誤識的危害,而這些誤識合在一起形成了將語言視作一套依嚴格規(guī)則進行操作的精確算法的先入之見,同時也形成了將思想視作“心靈的引人注目的動作”的一幅圖像,亦即如此這般的一種表象。在《哲學研究》中,維特根斯坦費了些工夫去澄清他認準的一系列幻象,正是這些幻象構成了其早期工作的框架,而他此時相信,正是它們將他引向了某種形式的獨斷論,并阻止他實際地觀察語言,以看出它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

在重新投入哲學研究之后,維特根斯坦很快便認識到,一旦將其早期工作中所體現的那種理想化語言圖像同我們實際使用表達式的實踐相比照,這幅圖像便無法維持下去了。他一步步地被迫承認,其早年的語言研究認為乃是語言表達之本質的那種嚴格的邏輯次序,只不過是他本人關于語言作為一種精確算法的先入之見。他過去以為支撐著我們對日常語句的使用的那種嚴格邏輯次序,現在卻被視作并非屬于語言自身,而屬于他關于語言的先入為主的看法。他先前致力于考察語言,想看看它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但最終卻將他本人關于語言的理想化表象的那些屬性歸到了語言頭上。

將其前期與后期哲學區(qū)分開來的那種深刻轉變,乃是從關于語言作為精確算法的理想化表象,朝著我們于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語言的實際而具體的實踐的轉向;這種將其關于語言如何發(fā)揮作用的探究轉向使用中語言的具體現象的做法,正是其后期工作開啟的標志。他不再試圖通過聚焦于命題作為事態(tài)之圖像這樣一種純抽象的構想以及符號間純形式的區(qū)分,來弄清語言如何發(fā)揮作用,而是逐步發(fā)展出了各式各樣的技藝,以便我們在語言于其他活動的背景之中發(fā)揮作用時就地(in situ)對它進行觀察。他試圖以此抵御那些當我們對語言進行反思便會自然生出的誤識與誤解,并以此得到關于語言在被用于說話者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中時如何實際發(fā)揮作用的一種清晰觀點。

維特根斯坦剛回劍橋時的身份是研究生。不過,在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之后——他提交的學位論文就是《邏輯哲學論》——他便被任命為大學講師。他開了一系列講演課程,并利用開課機會發(fā)展出構成其隨后工作之基礎的那些見解。諾爾曼·馬爾康姆(Norman Malcolm )于1939 年第一次參加維特根斯坦的講演,他這樣描述講演的情況:

他的講演沒有事先準備,也不借助備課筆記。他對我說,他曾試過按筆記講,但效果令他極不滿意;這樣講出來的思想“陳腐不堪”,或者,像他對另一位朋友說的,當他讀出那些字句時,它們就宛如一具具“僵尸”。他告訴我,采用這種方法后,他準備講演,就只是在開講前花上幾分鐘回想一下前幾次課的探討進程。講演開始時,他會簡要總結一下這一進程,隨后便往下進行,試圖用新鮮的思想把研究向前推進。他告訴我,他之所以能以這種即席的方式授課,完全仰仗于這樣的事實,即他對所討論的每個問題都做過,而且一直在做大量的思考和寫作。這無疑是真的;盡管如此,課堂上所進行的大都是新的研究。

(Malcolm,1984:23-24)

在劍橋的這些歲月里—他于1939 年當選為這里的講席教授—維特根斯坦講過語言、邏輯、數學基礎及心理學哲學的課程。其中有些講演材料現已出版,或以維特根斯坦本人的講課筆記形式,或以學生課堂筆記的形式。其間,維特根斯坦不斷地以手稿的形式記下自己的見解,這些手稿構成了記錄其思想發(fā)展的幾乎一天不落的日記。這些材料大都以書的形式出版了。維特根斯坦用這些手稿準備了多部打字稿,其中包括《大打字稿》(1933—1937)、一份《哲學研究》(1937—1945)的打字稿和一本《字條集》(1945—1948)。此外,他還向學生口述了兩個系列評論,分別以《藍皮書》(1933—1934)和《棕皮書》(1934—1935)為書名出版。所有這些遺著現在都收入了由牛津大學出版社以電子版形式出版的《卑爾根電子版》(Bergen Electronic Edition )。1947 年,維特根斯坦從劍橋的教授席位上退下來,到愛爾蘭西部的戈爾韋海岸,住進一間對外隔絕的小屋,在那里繼續(xù)研究哲學。在其生命的最后兩年里,由于身體太過虛弱以至無法忍受愛爾蘭的艱辛生活,又先后到美國、牛津和劍橋,在朋友和以前的學生們的陪伴下度過了這段時光。他生命的最后幾個月住在位于劍橋的他的醫(yī)生家中,于1951 年4 月29 日因前列腺癌去世。

在生命的最后時光里,維特根斯坦的思想仍完全保持著力量與原創(chuàng)性,他在心理學哲學、知識論和懷疑論以及顏色理論方面,依然做著重要的全新工作;而且,盡管他有時由于病重而無法工作,可他在去世前兩天仍在產生原創(chuàng)的思想。這些成果也經過編輯以圖書形式出版(包括《論確定性》[On Certainty ]和《關于顏色的評論》[Remarks on Colour ]),而且也被收入卑爾根電子版《遺著》(Nachlass )。

在述及維特根斯坦的影響時,他的學生馮·賴特(G.H. von Wright )指出:

維特根斯坦認為,總體來看,他作為教師的影響有害于學生個人心智的發(fā)展。他這樣說恐怕是對的。我相信,我能部分地理解為什么是這樣。維特根斯坦的思考深刻而富于原創(chuàng)性,所以,要理解他的見解很難,而要把它們融入個人思考就更難了。同時,他的個性和風格的魔力,又是最難抵御的。跟著維特根斯坦學習,幾乎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他的表述方式和慣用語,甚至去模仿他的聲調、神采和姿勢。這樣做的危險是,思想會蛻變?yōu)樾性掚[語。偉人們的教導通常簡單而自然,而這會讓困難的東西看似易于把握。因此,他們的學生往往會變成不足稱道的模仿者。這類人物的歷史價值,并不在他們的學生身上表現出來,而是要通過更為間接、微妙、通常意料不到的影響展現出來。

(引自Malcolm,1984:17)

或許,維特根斯坦所造成的影響真的存在這樣的問題。像安斯康姆、馮·賴特、彼特·溫奇、安東尼·肯尼、斯坦利·卡維爾和約翰·麥克道爾這樣的哲學家,都是沿著維特根斯坦式的獨特思路去發(fā)展他們的思想的。1982 年,索爾·克里普克發(fā)表了他對維特根斯坦關于遵守規(guī)則的評論的闡釋,他的論著引發(fā)了研究者對維特根斯坦后期工作的巨大解讀興趣,并由此產生出關于遵守規(guī)則和規(guī)范性的卷帙浩繁的研究文獻。對維特根斯坦其人和其著作的引證,充斥于所有哲學文獻,無論是英美的還是歐洲大陸的,而這清楚地表明了他對當代哲學思潮所產生的影響。此外,還有大量關于他前期和后期工作的學術闡釋,這不僅帶來多不勝數的專著和論文,還催生了至少一本???。不過,人們的總體感覺依然是:他是一位遺世獨立的思想者,他那與眾不同而又鮮明強烈的聲音,根本就是無法模仿的。這似乎也印證了維特根斯坦本人對此事的看法:

到底是只有我才不能創(chuàng)立一個學派,還是說,沒有哪個哲學家可以做到?我無法創(chuàng)立一個學派,因為我真的不想被人模仿。至少,不想被那些在哲學期刊上發(fā)表文章的人模仿。

(CV,p.69)

即便在受其影響最大的心靈哲學領域,仍可以說,他的見解一旦被從其原生土壤中移植出去,就會失掉某種東西。盡管他的著述一直是為每一位哲學研究者所熟悉的眾多哲學洞見的源泉之一,可最終施展強大影響的,不只是從他的工作中得來的那些見解,還有他的著述展現出的那獨一無二的思想風格以及那與眾不同的哲學觀。

在接下來對《哲學研究》的闡釋中,我并未想著模仿這種思想風格,而只是盡量清晰地記錄下該著作用于診斷和預防維特根斯坦眼中的那些哲學誤解的特有方式。這樣來追尋他的思想路線,我想要傳達的,不光是這種思想的獨特韻律,還有它特有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我相信,不單維特根斯坦一人從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得出了一些教訓,以下所有這些觀念也是胡塞爾、海德格爾和梅洛·龐蒂的現象學傳統(tǒng)所熟知的:從使用中的語言的視角才能真正理解語言;不存在私人的內在現象領域;強調身體作為人的靈魂的客體化;以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的區(qū)分取代心與物的區(qū)分;強調行動;語言的根源在于自然反應;訴諸同其他人類主體的前認識關系,這種關系植根于我們對他們的直接應答性。維特根斯坦的獨特之處,既表現為他以為上述這些洞見切不可充作某種正面哲學立場的基礎,同時也表現為他應對并克服哲學難題的整條路徑—而這正是他對哲學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我對文本的解說所要揭示的,正是維特根斯坦處理哲學難題的獨特方式,而不只是從中可得到的那些教訓。

——選自(英)M.·麥金著,李國山譯《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線上商城
會員家.png 書天堂.png 天貓旗艦店.png
會員家 書天堂 天貓旗艦店
關注我們
微信公眾號.png   微博二維碼.png
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

微信號:bbtplus2018(工作時間)
電話:0773-2282512(工作時間)

我要投稿

批發(fā)采購

加入我們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