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怎樣從一個嬪妃上升為垂簾聽政的老佛爺?shù)??英國兩次派遣大使與清朝商議貿(mào)易問題,為何會因跪不跪的細節(jié)談崩?順治當年有沒有出家?孝莊與多爾袞究竟是何關(guān)系?雍正帝是否篡位?乾隆帝的生母究竟是不是甄嬛?光緒帝又是不是被慈禧害死的?大太監(jiān)安德海和李蓮英有何不同?……
央視《百家講壇》首位“80后”主講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唐博博士,循著懸案的蛛絲馬跡,為您揭開一件件曲折離奇的清宮謎案,還原歷史真相。
唐博,歷史學博士,財經(jīng)專欄作家。《百家講壇》首位“80后”學者。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師從戴逸教授,主攻中國近現(xiàn)代經(jīng)濟史、城市史,曾參與國家清史纂修工程,現(xiàn)供職于國務(wù)院臺灣事務(wù)辦公室。出版《我們這輩子:清朝皇帝回憶錄》《親歷三百年:明朝皇帝回憶錄》《住在民國:北京房地產(chǎn)舊事》等多部專著,發(fā)表《18世紀中國政治視野下的“張元隆案”》《天橋平民住宅及其制度構(gòu)建》《晚清上?!暗禺a(chǎn)大王”徐潤的房地產(chǎn)投資》等120多篇論文、譯文和專欄文章。
前 言
第一集 順治去哪兒了
第二集 決定康乾盛世的那一夜
第三集 乾隆生母之謎
第四集 英使覲見之謎
第五集 乾隆長壽之謎
第六集 嘉慶遇刺之謎
第七集 垂簾聽政之謎
第八集 光緒死亡之謎
第九集 晚清太監(jiān)之謎
后 記
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長河里,既有波瀾壯闊,也有風云詭譎,既有盛世華章,也有屈辱經(jīng)歷。許多故事至今仍眾說紛紜,懸而未決。
皇宮大內(nèi),是當時百姓心中最神秘的殿堂。任何有關(guān)宮廷生活的小道消息,都會成為尋常百姓街談巷議的話題,成為文人墨客反復演繹的對象。順治有沒有出家?雍正是不是篡位?乾隆的生母是不是甄嬛?光緒是不是被慈禧害死的?該怎么評價慈禧身邊的大太監(jiān)安德海、李蓮英?稗官野史和清宮戲里的描述是否可信?這些懸案的背后,究竟隱藏了什么?又能給今天的我們帶來哪些啟迪呢?
唐博博士,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第一位“80后”主講人。今兒起,將由他給大家講講皇帝身邊的那些事兒,帶領(lǐng)大家一起揭開宮廷里的《清案探秘》。
1.《百家講壇》首位80后學者、清史泰斗戴逸先生關(guān)門弟子唐博,政治+財經(jīng)+民生=絕對不一樣的清案探秘。
2.慈禧是怎樣從一個嬪妃上升為垂簾聽政的老佛爺?shù)??英國兩次派遣大使與清朝商議貿(mào)易問題,為何會因跪不跪的細節(jié)談崩?從政治、外交的角度,解讀宮闈秘聞,讓讀者大開眼界。
3.隨書附贈《百家講壇》節(jié)目光盤,并補充大量珍稀圖片
第四集 英使覲見之謎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和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英國政府先后派出兩個使團,穿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來到中國。第一個使團由喬治•馬戛爾尼勛爵領(lǐng)銜,史稱“馬戛爾尼使團”,它是打著給乾隆皇帝祝壽的名義而來,全團近七百人,是英國政府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外交使團;第二個使團由阿美士德勛爵領(lǐng)銜,史稱“阿美士德使團”。
馬戛爾尼使團不遠萬里來到北京,僅僅是為了祝壽嗎?還有沒有更重要的目的和任務(wù)呢?乾隆皇帝是怎么接待他們的?傳說乾隆皇帝要馬戛爾尼等人在覲見時必須磕頭行禮,馬戛爾尼做到了嗎?如果沒有磕頭,會不會讓這場歷史性會見不歡而散呢?馬戛爾尼使團沒做到的,阿美士德使團能做到嗎?
這是兩個大國的歷史性碰撞,意義非比尋常。
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康乾盛世的巔峰時代,經(jīng)濟總量占全球四分之一,國庫充盈,四海臣服,威加海內(nèi)。然而,外表的光鮮掩飾不了內(nèi)在的腐朽。當時的中國在驟變的世界大勢面前迷失了方向。
當時的英國,正在經(jīng)歷著工業(yè)革命的深刻洗禮,工業(yè)生產(chǎn)效率成倍增長,紡織品面臨滯銷危險,急需對外開辟新市場。面對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廣袤土地、眾多人口、悠久文明和深厚積淀的國度,它既動心,又擔心。
二十三年間,清朝的兩代皇帝面對英國的兩個使團,究竟說了什么?做了什么?這兩場歷史性的碰撞,引發(fā)了怎樣的后果呢?對中英兩國的歷史命運和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對我們今天的生活,又會帶來哪些啟迪呢?
讓我們回到兩百多年前,一起揭開英使覲見功敗垂成的種種謎團。
一、萬里迢迢欲何為
我們先來解釋第一個問題:馬戛爾尼使團萬里迢迢來中國,究竟意欲何為?
中國的海外貿(mào)易由來已久,但跟英國人打交道比較晚。直到明朝崇禎年間才有了第一次接觸。崇禎十年(1637年),英國武裝商船隊開到廣州虎門,開炮射擊,搶劫市鎮(zhèn),強迫貿(mào)易,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quán)。這次接觸很不愉快。
清朝康熙年間,朝廷開放廣州、漳州、寧波、云臺山(今連云港)四口對外通商,分別設(shè)立粵海關(guān)、閩海關(guān)、浙海關(guān)和江海關(guān),管理來往商船,征收關(guān)稅。英國迅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mào)易伙伴。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深受青睞。
清廷雖然開放了四個口岸,但只有廣州固定面向洋人。在廣州做外貿(mào)生意的中國商人,主要是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他們到內(nèi)地收購瓷器、茶葉,輾轉(zhuǎn)千里運到廣州賣給英國人,不僅增加了運費成本,還得賺差價,收服務(wù)費。面對這樣的特許經(jīng)營,英國商人根本沒機會貨比三家,不僅少賺很多錢,而且導致英國市場的茶葉價格居高不下。另外,廣州的關(guān)稅較高,粵海關(guān)官員還經(jīng)常索要規(guī)禮,也就是小費,讓英國商人不勝其苦。英國國內(nèi)主打的棉織品已經(jīng)生產(chǎn)過剩,因此英國商人迫切希望打開中國市場。而廣州地處南國,天氣炎熱,不怎么需要棉織品,相反,英國商人每年都得拿出大把銀子去買中國的瓷器和茶葉,這樣就造成了嚴重的貿(mào)易逆差。
乾隆時期的廣州黃埔港
要想打破廣州單口壟斷的局面其實不難,只要多開放幾個口岸即可。英商看中了浙江和寧波,那里靠近中國的絲綢產(chǎn)地蘇杭和茶葉產(chǎn)地江西、福建。到寧波做生意,既可就近采購,節(jié)省成本,又能逃脫行商的盤剝和粵海關(guān)的敲詐。英國的棉織品還可就近賣到內(nèi)地,打開華北市場,減少中英貿(mào)易逆差。其實,寧波的官員對富得流油的廣州粵海關(guān)羨慕嫉妒恨,也想擴大外貿(mào),賺取更多稅收,所以對英國商船很歡迎。結(jié)果,還真有不少商船跑到浙江來做生意,雙方各取所需。
英國人算盤打得很精,可一旦把船開到寧波去,廣州的粵海關(guān)和行商就賺得少了,肯定不同意。而乾隆皇帝覺得,如果放任這些洋人在中國沿海隨便做買賣,對國家安全沒好處。于是,一個是既得利益集團,一個是政治掛帥的皇帝,雙方一拍即合。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朝廷一聲令下,關(guān)閉其他三個口岸,只留廣州一口通商。對在廣州做生意的中外商人做出了嚴格限制。這在歷史上稱為“閉關(guān)政策”。英國方面雖然去找廣東官府交涉,卻沒能改變這個局面。
到了18世紀末,英國工業(yè)革命如火如荼,生產(chǎn)效率成倍增長,過剩的棉紡織品越來越多,賣不出去。結(jié)果,資本家面臨破產(chǎn)的危險,政府從棉紡織業(yè)收來的賦稅也越來越少,工人得不到應(yīng)有的工資,罷工騷亂時有發(fā)生。出于增加財政收入、穩(wěn)定社會秩序、緩解棉紡織業(yè)困境等現(xiàn)實因素的考慮,英國政府必須想辦法開辟新市場。而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巨大。于是,英國政府準備正式派一支外交使團,跟中國最高決策者談判,以求開放市場。至于這個使團的特使(團長),英國政府看中了馬戛爾尼(1737-1806年)。
馬戛爾尼出生于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畢業(yè)于都柏林大學三一書院,曾在俄國、印度等地擔任外交官,跟外國的商界、政界打交道的閱歷非常豐富。英國政府認為,馬戛爾尼是最合適的特使人選。國務(wù)大臣敦達斯給他下達了訓令,除了明確出訪任務(wù)和談判條件外,還在禮節(jié)問題上提出,“要服從中國朝廷的禮儀,既不要損害自己君主的尊嚴,又不要被禮節(jié)上的小事束縛住手腳”。
臨行前,馬戛爾尼還準備了一份辭藻華麗的國書和眾多精美禮品。其中,送給皇帝的禮品有十九件,包括地球儀、銅版畫、銅炮、望遠鏡和戰(zhàn)艦模型等。他認為,這些東西既能結(jié)乾隆君臣的歡心,又能展示英國的國力,幫談判加分,更能刺激中國人對英國產(chǎn)品的消費欲望,以打開中國市場,促進英國經(jīng)濟繁榮。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初十日(1792年9月26日),馬戛爾尼使團從樸茨茅斯港起航,奔赴萬里之外的中國。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什么呢?
二、男兒膝下有黃金
馬戛爾尼的事前策劃和細致準備,乾隆帝當然不知道。在乾隆眼中,英國使團既然打著給自己拜壽的旗號,那就跟朝鮮、暹羅等當時向中國稱臣的國家一樣,是來進貢效忠的。不過,英國地處偏遠,來一趟不容易。既然來了,就要熱烈歡迎,好生款待。于是,乾隆帝下令,破例允許使團的船只進入沿海任何口岸,要求地方官員做好接待準備。
東印度公司是英國政府在遠東地區(qū)做生意的特許商。為配合馬戛爾尼使團的行動,特地向清朝兩廣總督??蛋矊懥艘环庑?。雖然言語謙恭,但稱呼中英兩國君主時不分高下,平等相待,而且說明真實來意就是構(gòu)建中英兩國的外交關(guān)系。
喬治•馬戛爾尼畫像
眼下,福康安正在西藏打仗,這封信就轉(zhuǎn)到了廣東巡撫郭世勛手里。郭巡撫看了這封信,有些為難。如果原原本本地奏報朝廷,乾隆帝肯定不高興:遠來小邦,怎能跟我天朝平起平坐呢?可是,郭巡撫長期跟英國人打交道,知道英國是海上第一強國,平等交往似乎也沒什
么錯。
于是,郭世勛將這封書信的譯文加以修飾,添了許多吉祥話。正是這樣一封口氣和意思都變了味的書信,蒙蔽了乾隆帝,讓他以為馬戛爾尼使團就是來祝壽的。
乾隆帝雖然八十多歲了,但不糊涂,大概他也聽說過英國是海上霸主。他覺得,既然英國派使團送上門來,應(yīng)該借機炫耀下“天朝的威嚴”。就這樣,乾隆帝讓沿??诎对跉g迎使團的同時,整肅海防,嚴陣以待,既要展現(xiàn)八旗軍容,又不能因此擾民。沿海各省督撫領(lǐng)會圣意,時刻跟蹤和奏報使團的行蹤。不過,由于語言不通,只是迎來送往,接洽并不深入,他們對使團的真正來意也不清楚。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1793年7月25日),馬戛爾尼使團抵達天津大沽口,登岸后受到直隸總督梁肯堂,欽差大臣、長蘆鹽政徵瑞的隆重歡迎。 然而,雙方的分歧很快就出現(xiàn)了。
乾隆帝老年朝服像
馬戛爾尼一行跟著梁肯堂、徵瑞等人抵達天津,乘船沿白河向北京前進。船上插“英吉利貢使”旗幟。馬戛爾尼覺得不對頭,又怕惹麻煩,只好不吭氣。
七月初六日(8月12日)梁肯堂在奏折里說:
該正副使(在筵席中)向(皇)上免冠叩首,并令通事轉(zhuǎn)向臣等告知,初入中華,即蒙大皇帝種種恩賜,今又給以筵宴,實在感激無地。
梁肯堂提及的“免冠叩首”,乾隆帝有點懷疑,就下了一道諭旨。其中講道,不管馬戛爾尼是否懂得清朝禮節(jié),抑或是英國的習俗就是脫帽鞠躬,必須在赴宴的時候,要他結(jié)結(jié)實實地磕頭。聽說英國人是用布扎腿,跪拜不便。那就在行禮前松開布條,行禮之后再扎上好了。如果他堅持脫帽鞠躬,就要婉言相勸,告訴他其他來北京進貢的國家,無論是使臣還是國王,都要對皇帝三跪九叩。如果他不磕頭,那大老遠地跑來進貢,未免讓別的國家恥笑,朝堂大臣不容。
既然皇上發(fā)話了,徵瑞就得奉旨辦事。七月初九日,馬戛爾尼使團來到北京東郊的通州附近。徵瑞前來拜會,傳達了圣旨:覲見皇帝時,應(yīng)按中國禮儀,行三跪九叩禮。方法是雙膝跪地三次,每次叩三個頭。任何國家朝貢,都不能免此大禮。
馬戛爾尼直接答道,我們愿意按照向本國國王行禮的方式,向清朝皇帝行禮。不過,英國的禮儀有所不同,不是下跪磕頭,而是脫帽鞠躬。后來,雙方幾次交涉,徵瑞還派人給使團做示范。馬戛爾尼就是不同意磕頭,堅持鞠躬行禮。
七月十九日,馬戛爾尼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如果清朝皇帝能派出一位官銜跟我相當?shù)拇蟪迹┲谟鴩醯漠嬒袂靶腥蚓胚荡蠖Y,那我就向清朝皇帝三跪九叩。 徵瑞一聽,臉都氣綠了。在他看來,英國國王算老幾,怎能跟大清皇帝享受同等待遇!大清臣子膝下有黃金,跪爹跪娘跪皇上,憑什么給你的國王下跪??!
使團抵達北京,把大件禮品都擺在了圓明園陳列,小住了幾天后,就前往承德避暑山莊,參加萬壽慶典??墒?,行禮的事還沒著落,大臣們都很著急,大家只好搬出乾隆帝身邊的紅人——軍機大臣和珅出馬。
八月初五日,和珅首次會見馬戛爾尼,當面否決了對等磕頭的提議。兩天后,倆人再次會面。流傳至今的記載卻有了不同版本:
英方的記載是,和珅同意馬戛爾尼對乾隆帝行英國的脫帽鞠躬禮,并約定八月初十日(9月14日)首次覲見皇帝。中方的記載是,馬戛爾尼同意在覲見乾隆皇帝時三跪九叩。那么,到底誰說的對呢?咱們還是看看那天的現(xiàn)場實況吧。
英使覲見乾隆景象
八月初十日凌晨寅時(清晨四五點鐘),馬戛爾尼和隨員一起從駐地啟程,前往避暑山莊萬樹園,準備覲見乾隆帝。半個時辰后,使團抵達山莊門前。馬戛爾尼走出轎子,跟著陪同官員一起來到萬樹園等候。隨行的只剩下使團秘書斯當東爵士及其兒子小斯當東。此時,皇子皇孫、各國使節(jié)已經(jīng)到齊。
接見儀式將在萬樹園內(nèi)的一座大帳篷里舉行。禮樂聲后,乾隆皇帝乘坐無蓋肩輿,在眾多侍衛(wèi)的簇擁下來到萬樹園。馬戛爾尼提前走出帳外,迎接圣駕。當乾隆帝經(jīng)過人群時,大家全都跪倒了,接下來就是三跪九叩。
大家都跪了,馬戛爾尼如果還堅持站著不跪,在那個場合里將會“鶴立雞群”,何等尷尬!他和斯當東爵士只好從眾,“單膝下跪,把頭低在地上”。
雖說事后馬戛爾尼等人在向英國政府的匯報中有意強調(diào),單膝下跪與三跪九叩在“動作上的不同”,但他們都回避了這一動作是否重復。大家可以想象,既然大家都三跪九叩,你如果只堅持單膝下跪一次,顯然不合拍。所以,他們只能跟著三跪九叩的節(jié)奏不斷重復。只不過,跟別人不一樣的是,他們沒有雙膝跪倒叩頭,而是重復單膝下跪、以頭向地的動作, 即“九次單腿下跪,伴隨著九次鞠躬向地”。
乾隆帝在大帳篷里坐定后,大家也各就其位。在專人引導下,馬戛爾尼雙手捧著裝有英國國王書信的精美盒子置于頭頂,從御座旁拾級而上,呈給乾隆帝。乾隆單手接過,但并不啟封閱讀,而是隨手交給旁邊的御前大臣。御前大臣也不拆閱,而是放在皇帝寶座旁邊的墊子上。
乾隆帝拿出一柄如意交給馬戛爾尼,請其轉(zhuǎn)贈英國國王。馬戛爾尼收下后,也取出兩塊鑲嵌鉆石的金表獻給乾隆帝。接下來,馬戛爾尼向乾隆帝介紹斯當東爵士和其他成員。大家逐一行禮,接受贈禮。只是,所有的談話都必須經(jīng)過翻譯。乾隆帝可能覺得這樣有點麻煩,就問使團里有沒有會講漢語的人。馬戛爾尼立即推薦了斯當東爵士的兒子——年僅12歲的小斯當東。乾隆帝很高興,就把他叫到跟前試講漢語,隨后解下自己腰帶上的一個檳榔荷包相贈,以表喜愛之情。
覲見儀式結(jié)束后,馬戛爾尼等人回位,宴會正式開始。席間,乾隆帝把馬戛爾尼和斯當東叫到跟前,親自溫酒碰杯,寒暄一番,問及英國國王的年齡。宴會結(jié)束,乾隆帝起身離開。在斯當東爵士的印象中,乾隆帝雖然年邁,但情緒不錯。
小斯當東回憶中的英使覲見乾隆景象
其后兩天,馬戛爾尼在和珅等大臣的陪同下,在承德參觀。八月十三日是乾隆帝83歲壽辰,馬戛爾尼再次前往避暑山莊參加萬壽慶典。在禮樂聲中,全體人員向皇帝寶座方向行三跪九叩禮。馬戛爾尼一行該怎么辦?
英方的記載里,有說行了屈膝禮,有說行了深鞠躬禮。中方的記載里,軍機章京管世銘說馬戛爾尼一行“一到殿堂齊膝地,天威能使萬心降”;嘉慶皇帝后來也堅稱馬戛爾尼行了三跪九叩禮。在我看來,大家都跪倒磕頭,只有一個人搞特殊,恐怕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很可能跟前次一樣,單膝跪倒,頭碰地面九次。
雖說男兒膝下有黃金,雖說敦達斯事先有過訓令,讓馬戛爾尼必須維護英國國王的尊嚴,可為了完成此行的使命,他還是在清朝的禮儀規(guī)矩面前屈服了。然而,他的讓步能否換來使命的圓滿呢?
三、話不投機半句多
這幾天,馬戛爾尼一直希望跟和珅進行外交談判,把英方的條件攤牌??珊瞳|很滑頭,總以“回北京再討論”為由加以搪塞。 馬戛爾尼心急火燎,于是決定先回北京,再做定奪。
生日過完,乾隆帝消停了,開始讀英國國王的國書。他發(fā)現(xiàn),這國書的內(nèi)容里鋒芒畢露。英國國王提議英方派人在北京常住,這讓這位老皇帝警覺了起來。他又想起馬戛爾尼為了磕頭與不磕頭的問題,對和珅、徵瑞等大臣態(tài)度強硬,因此,乾隆帝覺得英國人“異言異服,逗留京城,或其心懷窺測,其事斷不可行”。他立即傳諭各省督撫嚴加提防,避免使團成員和在華英商串通勾結(jié),借機惹事。
八月二十二日,馬戛爾尼一行回到北京。三天后,乾隆帝就傳旨,要求使團于九月初三日離京走人。壞了,敦達斯交給他的事情還沒辦呢!不行,必須跟和珅攤牌了。
想約和珅?人家日理萬機,忙得很。好不容易約上了,馬戛爾尼跑到皇宮,一等就是三個小時。就在馬戛爾尼等到不耐煩,甚至崩潰,打算離開之時,和珅出來了。
和珅把他領(lǐng)到太和殿。這里放著一些桌椅,上面擺滿了各種物件。和珅傳令,一會兒派人把這些物件送到使團駐地。都有哪些物件呢?有乾隆皇帝對英國國王的諭旨,有皇上賜給使團成員的禮品,有使團贈給他和珅的禮物。馬戛爾尼見此情景,心都涼了。他知道,這不光是攆人走、退禮品的做法,還是要斷交的節(jié)奏呀!
馬戛爾尼希望跟和珅再談?wù)剹l件,和珅搖搖頭:你還是把想說的寫成書信給我吧。
回到駐地,馬戛爾尼垂頭喪氣,只好看看那份諭旨里講了啥。他發(fā)現(xiàn),這諭旨其實就是清廷給英國國王書信的復函。里面就一個意思:英國沒必要派人常駐北京,照顧中英貿(mào)易,因為天朝啥都不缺,不需要英國置辦。話說得很高傲,讓馬戛爾尼很無奈。
看罷諭旨,馬戛爾尼趕緊起草了給和珅的書信,希望清廷答應(yīng)英國政府的六項要求:
第一,增開舟山、寧波或天津為通商口岸。
第二,允許英商在北京設(shè)立貨棧,出售商品。
第三,為英商提供舟山附近的一個小島或一小塊空地,用來存放貨物。英國人不駐軍,但希望跟中國人分區(qū)居住。
第四,允許英商常駐廣州。
第五,降低粵海關(guān)的關(guān)稅。
第六,為英商提供納稅清單,免除額外加征的規(guī)費。
按照今天的眼光,這六條要求基本體現(xiàn)了自由、平等的貿(mào)易原則,起碼在這個基礎(chǔ)上可以一談。然而,在乾隆帝看來,一個來祝壽和納貢的使團,不僅拒不執(zhí)行三跪九叩大禮,而且提出了一大堆咄咄逼人的外交和商業(yè)要求。這還了得?!
九月初三日清晨,馬戛爾尼使團離開住所,前往通州。和珅等人到朝陽門送行。同日,乾隆帝發(fā)出了致英國國王的第二份諭旨。他不僅以輕蔑的口吻全盤拒絕了馬戛爾尼的六項要求,還加了一條:禁止英國人在中國傳教。這意味著,馬戛爾尼使團在北京的外交努力歸于失敗。
馬戛爾尼離開北京后,沿著運河南下來到杭州,然后轉(zhuǎn)乘馬匹和舟楫,途經(jīng)浙江、江西、廣東,最后來到廣州,乘船回國。沿途之上,各地督撫奉旨接待,不但規(guī)格降低,而且嚴加防范。使團成員安德遜事后回憶道:“我們進入北京時好像是窮極無依的人,居留在北京的時候好像是囚犯,離開時好像是流浪者?!? 那種感覺,真是糟糕之極。
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初六日(1794年1月10日),馬戛爾尼等人乘船駛離廣州,八個月之后,他回到英國,結(jié)束了長達兩年的遠東之旅。
四、不磕頭就別見面
威廉•皮特•阿美士德畫像
馬戛爾尼使團沒有解決中英貿(mào)易中的痼疾。其后,這些矛盾日益升級,演化為不斷的貿(mào)易摩擦。清朝屢屢以停止兩國貿(mào)易作為反制措施。英國政府知道,一旦貿(mào)易叫停,英國商人最吃虧。因此決定派遣由國王侍從官阿美士德勛爵領(lǐng)銜的使團訪華,緩和兩國政治關(guān)系,商討兩國貿(mào)易問題,穩(wěn)定和擴展對華貿(mào)易。嘉慶二十一年正月十一日(1816年2月8日),阿美士德使團從樸茨茅斯港啟程。
雖說阿美士德是一把手,但使團里真正跟中國人打過多年交道的只有二把手小斯當東。雖說12歲那年他曾跟隨馬戛爾尼使團來華,而且受到乾隆皇帝的賞賜,但如今他在英國東印度公司任職,對華態(tài)度強硬,經(jīng)常挑起貿(mào)易摩擦,因此,嘉慶帝并不喜歡他。
在來中國的路上,使團議定向清廷提出兩項要求:一是派遣使節(jié)設(shè)館常駐北京,二是爭取增開一兩個通商口岸。
有了接待馬戛爾尼使團的不愉快,嘉慶帝在聽說阿美士德使團即將到訪后,根本就沒什么興趣。等使團來到天津,工部尚書蘇楞額作為接待大臣,要求使團成員見皇帝時必須行三跪九叩大禮。阿美士德提出,行禮沒問題,但方式應(yīng)當參照馬戛爾尼訪華的先例。至于那個先例是什么,馬戛爾尼有沒有磕過頭,除了小斯當東,其他人都沒見過。而小斯當東呢?耍了個滑頭,借口當時年齡太小,記不太清,回避了這個話題。
對于是否磕頭的問題,使團里有人覺得,英國政府曾表示,只要能達到出使目的,使團人員可以按照清廷要求行禮。既然英國政府默許,那就沒必要再討論了,人家讓磕頭就磕唄。但小斯當東不同意,真要磕了頭,只會有損英國的尊嚴,傷害英國的對華貿(mào)易。
阿美士德知道,拒絕磕頭就會惹怒清廷,到頭來沒法完成出使任務(wù);然而,小斯當東跟中國人打交道多年,號稱“中國通”,他的意見又不能不聽。幾經(jīng)權(quán)衡,阿美士德還是采納了小斯當東的意見,決定拒絕行三跪九叩大禮。
嘉慶帝聽說此事,非常生氣,傳旨把蘇楞額臭罵一頓,說如果阿美士德到了北京,還拒絕行禮,那就先將使團趕走,再把蘇楞額就地
免職。
蘇楞額惶恐不安,一面奏請恕罪,一面繼續(xù)談判。阿美士德表示,只同意三次單膝下跪,每次下跪后三俯首,這是底線了。雖然比鞠躬強點,但距離三跪九叩還差得遠。
使團抵達通州,奉旨迎接的理藩院尚書和世泰等人恭候多時。和世泰表示,如果使團拒絕三跪九叩,那就立即回國。阿美士德毫不示弱,送上英國國王的書信,要求呈給嘉慶皇帝。和世泰擔心,如果就這么把使團趕走,不就顯得自己無能嗎?將來在皇上面前免不了挨訓。然而,人家英國人拒絕行禮,這可怎么辦???
他思忖再三,給嘉慶帝寫了份奏折,說阿美士德同意三跪九叩了。嘉慶帝聞訊大喜,傳旨安排英使覲見。就這樣,和世泰領(lǐng)著使團進入京城。阿美士德很納悶:我不是拒絕三跪九叩了嗎?你們怎么還領(lǐng)我們進京啊?和世泰說,聽我安排就行了,別的甭管。
和世泰確實說了謊,為了圓這個謊言,他制訂了一套計劃:他陪使團連夜進發(fā),次日凌晨抵達圓明園外。屆時,阿美士德等人一定疲憊不堪。然后帶他們覲見,在正大光明殿上把他們強摁著屈膝磕頭,稀里糊涂完成大禮,即可交差。
凌晨5點半,使團抵達圓明園外。6點半,嘉慶帝傳旨接見。和世泰說,接見提前了,只允許阿美士德帶三個人進去。
眼看計劃就要成功了,阿美士德突然提出:趕路走了一夜,大伙太累了,況且覲見所需的服裝和國書還在路上,所以現(xiàn)在不能馬上進去,請求明天再覲見。末了,阿美士德特地強調(diào),他是不會行三跪九叩禮的。
這時,和世泰一使眼色,一群官員撲了過來,拽著阿美士德等人就往圓明園里走。阿美士德等人當然不樂意,哇哩哇啦地大叫起來,那意思大概是說“官府抓人啦”“我就不磕頭”之類。眼看雙方就要扭打在一起了。
一旦雙方打起來,很有可能把圓明園里的皇上給驚了駕,那可是大罪。和世泰怕事情鬧大,對自己沒好處,只好下令收手。計劃就此失敗。
如意算盤落了空,還得想辦法把今天糊弄過去啊。于是,和世泰只好獨自上殿告訴皇上,說英使走了一夜,腳疼得厲害,沒法接見,希望改明天。他知道,即便明天接見,阿美士德也不會磕頭。于是,次日傳見,他就借口阿美士德拉肚子;第三次傳見,他又說阿美士德病倒了,不能接見。嘉慶帝說,一把手來不了,那就見二把手吧。和世泰又說,二把手也病了,沒法覲見,要等一把手病好了一同覲見。
嘉慶皇帝一看,這叫什么事??!和世泰你搞什么名堂?他很生氣,傳旨將阿美士德使團遣送回國,和世泰等人交部議處。雖說后來嘉慶帝收了使團的禮品,并回贈了一些禮品,還破例允許使團跟馬戛爾尼當年離開的路線一樣,沿大運河南下,從廣州登船回國,但阿美士德此行的外交收獲甚至還不如馬戛爾尼。就因為磕頭的問題,他連皇帝的面都沒見著,更沒機會談條件了。
五、成敗得失論英雄
馬戛爾尼和阿美士德的使命都沒有完成,沒能改變廣州的貿(mào)易局面,但也并非一無所得。兩個使團在返程途中,都經(jīng)由陸路南下,穿越中國腹地,廣泛了解沿途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歷史等情況。
西洋畫中的乾隆朝官場
回國后,馬戛爾尼使團的成員們紛紛撰寫訪華回憶錄。這一方面推動了英國人研究中國的興趣,推動了英國乃至歐洲地區(qū)漢學的發(fā)展,另一方面也逐步改變了歐洲人對中國完全仰慕的情緒,“18世紀歐洲的中國熱”趨于冷卻。
阿美士德使團來華途中,深入渤海沿岸測繪水道,取得山東到遼東一線的沿海航道詳圖;回國途中,又測量鎮(zhèn)江、瓜洲、金山一線的長江水道。他們搜集的這些情報,為英軍在鴉片戰(zhàn)爭期間的軍事行動提供了重要參考。
阿美士德在回國途中,在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島上見到了被流放至此的拿破侖。他對拿破侖說:“在中國,看似是一片太平盛世,實際上沿途的許多盛世景象都只是擺出的花架子??此剖菛|方的頭號強國,實際上是積貧積弱之邦?!?p/>
拿破侖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說了兩段很經(jīng)典的話:
中國并不軟弱,它只不過是一只睡眠中的獅子。以今天看來,獅子睡著了連蒼蠅都敢落到它的臉上叫幾聲。中國一旦被驚醒,世界會為之震動。
不單中國,其他國家,諸如美國,都會在這個世紀中葉或下個世紀崛起,一味靠海上霸權(quán)爭雄世界,最終再強的霸權(quán)也會沒落。
會談不歡而散,但拿破侖的預言卻在百多年后應(yīng)驗。只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中國,在這兩場外交活動中,表面上趾高氣揚,其實都是以失敗告終,留下了無盡的遺憾。我把這些遺憾概括為三點:
第一,禮儀之爭的失敗。雙方在禮儀問題上反復爭執(zhí),馬戛爾尼最后的行禮方式是“九次單腿下跪,伴隨九次鞠躬向地”,守住了英國臣民覲見國王單腿下跪、深深鞠躬的底線,只在行禮次數(shù)上讓了步,既沒有損害國王的尊嚴,也沒有降低使臣的身份。中方的記載雖然強調(diào)馬戛爾尼確實磕頭了,但乾隆帝并不滿意。馬戛爾尼的九次“單腿下跪,鞠躬向地”,畢竟跟“三跪九叩”的傳統(tǒng)大禮不同。這讓乾隆失去了向英國炫耀國威的機會,也成了乾隆對馬戛爾尼使團態(tài)度驟變的重要原因。這樣的行禮方式,乾隆可以默許,嘉慶卻不同意。嘉慶被和世泰再三蒙蔽,最后老羞成怒,對阿美士德使團拒絕接見,直接趕走。禮儀之爭,其實爭的是面子。面子的事,要么靈活處置,要么嚴守原則,瞻前顧后要不得。
第二,談判機遇的喪失。這兩個使團的到來,是英方以平等姿態(tài),通過外交途徑提出發(fā)展以貿(mào)易為主的雙邊關(guān)系,并提出了一整套方案。對此,清朝皇帝并沒有拿出足夠的耐心進行周旋,而是在禮儀之爭失敗之后,在不了解對方談判底線的情況下,一股腦地全部拒絕,從而喪失了與英方平等對話解決貿(mào)易爭端,并由此推動中國主動步入近代化進程的歷史性機遇。其實,為了增加通商口岸,打開華北市場,英方甚至打算以放棄鴉片貿(mào)易作為交換,清朝君臣對此一無所知。中英貿(mào)易固有的體制沖突和結(jié)構(gòu)性矛盾猶存。所以說,當機會擺在你面前的時候,只要有好處,一定要努力抓住。
第三,閉上看世界的雙眼。使團帶來的禮品,充分體現(xiàn)了工業(yè)革命時代英國的科技水平。盡管嘴上瞧不起,但清朝君臣心里還是很緊張。乾隆就曾感慨,“英吉利在西洋諸國中最為強悍”。不過,盡管有危機感,但乾隆和嘉慶的第一反應(yīng)不是給臣民創(chuàng)造了解世界、知己知彼的機會,而是嚴防死守,戒備西方的軍事威脅。跟康熙相比,乾隆和嘉慶似乎都只是文科生,對理科一竅不通,而且不感興趣,這就讓他們在面對西方科學技術(shù)之時,只是視而不見。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時,發(fā)現(xiàn)馬戛爾尼使團贈送的火炮和炮彈仍然放在那里,完好無損,從未用過。所以說,封閉保守必然落后挨打,開放包容才能自立自強。
這三點遺憾,是中國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意識形態(tài)和天朝觀念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是長期奉行閉關(guān)政策必然導致的結(jié)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讓我們留住這段英使覲見的歷史記憶,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把我們的國家建設(shè)得更加繁榮富強。
英使名片
(一)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1737-1806年)
出生地:愛爾蘭
家庭出身:蘇格蘭貴族
職業(yè):外交官
畢業(yè)院校:都柏林三一學院
進修院校:倫敦坦普爾大學,師從荷蘭伯爵亨利•福克斯
外交經(jīng)歷:
1764年,英國赴俄全權(quán)特使
1765年,英國議會議員
1769年,愛爾蘭議會議員、愛爾蘭事務(wù)大臣
1772年,辭去議員、大臣職務(wù),受封騎士爵位
1775年,加勒比群島總督
1776年,受封馬戛爾尼男爵,進入愛爾蘭貴族行列
1780年,印度馬德拉斯總督
1786年,拒絕出任印度總督,返回英國
1792年,受封馬戛爾尼伯爵
1792-1794年,英國赴中國全權(quán)特使
1795年,英國政府密使,出訪撒丁王國,商議反法同盟事宜。再次受封馬戛爾尼男爵,躋身英格蘭貴族行列。
1796年,好望角總督
1798年,因健康狀況辭職。
與中國的另類緣分:
2008年5月,喬治•馬戛爾尼的后裔簡•馬戛爾尼(Jane Macartney),作為英國泰晤士報駐北京特派記者,參與了汶川地震的新聞報道。
(二)威廉•皮特•阿美士德(William Pitt Amherst,1773-1857年)
出生地:英格蘭索美塞得郡的巴斯
家庭出身:高級軍官(父親和叔父都是陸軍將領(lǐng),父親任中將,叔父曾任弗吉尼亞和英屬北美洲總督,阿美士德繼承其叔父的勛爵爵位)
職業(yè):外交官
畢業(yè)院校:牛津大學
內(nèi)外經(jīng)歷:
1797年,繼承阿美士德勛爵(世襲男爵)
1804-1813年、1815-1823年、1829-1835年,寢宮侍臣(其間1809-1811年任那不勒斯宮廷使節(jié))
1815年,樞密院顧問官
1816年,英國駐華全權(quán)公使
1823-1828年,印度總督
1826年,晉升阿美士德伯爵
(三)小斯當東(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 ,1781-1859)
出生地:英格蘭索爾茲伯里
家庭出身:外交官,父親為喬治•倫納德•斯當東(1737-1801),馬戛爾尼使團副使
職業(yè):外交官
外交經(jīng)歷:
1792年,隨馬戛爾尼使團來華訪問
179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代理處文書
180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代理處貨物管理人
180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代理處中文翻譯(其翻譯的《大清律例》英文版在英國出版,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由中文翻譯成英文的著作)
181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廣州特派委員會主席
1818年,英國議會下院議員(1826-1830年落選,1833-1837年兩度落選)。
1852年,退休
和中國的緣分
香港中環(huán)的士丹頓街,以及香港仔的士丹頓灣,均是以小斯當東的名字(諧音)命名。
參考文獻
[英]Sir G.斯當東著,葉篤義譯:《英使謁見乾隆紀實》,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3年。
[英]愛尼斯•安德遜著,費振東譯:《英使訪華錄》,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3年。
[法]阿蘭•佩雷菲特著,王國卿等譯:《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3年。
朱雍:《不愿打開的中國大門:18世紀的外交與中國命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quán)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luò)出版服務(wù)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guān)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