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是我國現當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本書由詩歌評論家、《海子評傳》的作者燎原教授嚴謹遴選,分為短詩、長詩、文論三大板塊。短詩中遴選了海子詩文中最為閃耀的141首,包括廣為流傳、影響深遠的《亞洲銅》《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四姐妹》《祖國(或以夢為馬)》《黑夜的獻詩》《日記》等;長詩中遴選了《河流》《傳說》《太陽•土地篇》《太陽•你是父親的好女兒》《太陽•弒》5首,其他2首《但是水、水》《太陽•彌賽亞》做了保留框架和精華的節(jié)選;文論中遴選了最有代表性的8篇文章,包括那篇著名的《我熱愛的詩人——荷爾德林》。本書力圖通過海子在這三大板塊中的代表作品,呈現一個更為全面、立體、純粹的海子。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懷寧縣高河查灣,在農村長大。1979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3年畢業(yè)后被分配至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在不到7年的時間里,海子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他說:“我的詩歌理想是在中國成就一種偉大的集體的詩。我不想成為一名抒情詩人,或一位戲劇詩人,甚至不想成為一名史詩詩人,我只想融合中國的行動,成就一種民族和人類的結合,詩和真理合一的大詩。”
目錄
第一編 短 詩?。?984—1989)
1984年 4
阿爾的太陽 5
新娘 7
村莊 8
女孩子 9
海上婚禮 10
春天的夜晚和早晨 12
歷史 14
亞洲銅 16
中國器樂 17
民間藝人 19
愛情故事 20
不要問我那綠色是什么 22
1985年 24
活在珍貴的人間 25
夏天的太陽 26
城里 28
日光 30
熟了麥子 31
中午 33
為了美麗 35
渾曲 36
送別 37
你的手 39
寫給脖子上的菩薩 41
藍姬的巢 43
打鐘 45
麥地 47
十四行:夜晚的月亮 51
思念前生 52
壇子 54
船尾之夢 56
房屋 58
1986年 60
給母親(組詩) 61
九盞燈(組詩) 65
村莊 68
在昌平的孤獨 69
馬(斷片) 71
春天(斷片) 75
歌:陽光打在地上 80
半截的詩 82
幸?!?3
我的窗戶里埋著一只為你祝福的杯子 85
感動 86
讓我把腳丫擱在黃昏中一位木匠的工具箱上 88
給薩?!?0
給卡夫卡 92
給托爾斯泰 93
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說 95
天鵝 96
七月的大海 98
悵望祁連(之一) 99
悵望祁連(之二) 100
七月不遠 101
敦煌 103
北斗七星 七座村莊 105
黃金草原 106
八月尾 108
海子小夜曲 110
給你(組詩) 112
葡萄園之西的話語 116
給B的生日 117
九月 118
不幸 119
淚水 120
自殺者之歌 122
給1986 123
1987年 124
冬天的雨 125
病少女 128
獻詩 129
黎明:一首小詩 130
給安慶 131
九首詩的村莊 132
兩座村莊 133
糧食兩節(jié) 135
長發(fā)飛舞的姑娘(五月之歌) 136
美麗白楊樹 137
北方的樹林 139
月光 141
燈 143
燈詩 146
夜晚 親愛的朋友 148
晨雨時光 149
詩人葉賽寧(組詩) 150
五月的麥地 161
麥地(或遙遠) 162
麥地與詩人 164
幸福的一日 166
重建家園 167
為什么你不生活在沙漠上 169
十四行:王冠 171
十四行:玫瑰花 172
十四行:玫瑰花園 174
秋(用我們橫陳于地的骸骨) 175
八月之杯 176
秋日山谷 177
日出 178
秋日黃昏 179
黎明和黃昏 181
祖國(或以夢為馬) 186
秋天的祖國 189
昌平柿子樹 191
楓 192
秋(秋天深了) 194
漢俳 195
不幸(組詩) 198
1988年 204
野鴿子 205
大風 206
夜色 207
眺望北方 208
跳傘塔 210
生日 212
星 214
太陽和野花 216
綠松石 221
青海湖 222
日記 223
黑翅膀 225
我飛遍草原的天空 227
遠方 229
西藏 231
雪 232
無名的野花 234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236
1989年 238
遙遠的路程 239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240
酒杯 241
太平洋的獻詩 242
折梅 244
黑夜的獻詩 245
神秘的二月的時光 247
黎明(之一) 248
黎明(之二) 249
黎明(之三) 251
四姐妹 253
月全食 255
日落時分的部落 259
桃花 260
桃花開放 261
你和桃花 262
桃花時節(jié) 264
桃樹林 266
春天,十個海子 268
第二編 河流三部曲?。?984—1985)
河流 272
(一)春秋 273
(二)長路當歌 284
(三)北方 294
傳說 303
一、老人們 304
二、民間歌謠 309
三、平常人誕生的故鄉(xiāng) 313
四、沉思的中國門 317
五、復活之一:河水初次帶來的孩子 322
六、復活之二:黑色的復活 326
但是水、水(節(jié)選) 333
第一篇 遺址(三幕詩?。?34
第二篇 魚生人 345
水……洪水前后(正文略) 345
圖騰或男人的孤獨(正文略) 345
第三篇 舊河道 346
第四篇 三生萬物 357
1.女人的誕生(正文略) 357
2.招魂那天無雨(正文略) 357
3.八月(或金銅仙人辭漢歌)(正文略) 357
其他:神秘故事六篇 358
龜王 358
木船 361
初戀 365
誕生 367
公雞 368
南方 371
附錄:佚散故事三篇 373
取火 373
谷倉 376
歌手 380
第三編 太陽七部書?。?986—1988)
太陽·斷頭篇(存目) 384
太陽·土地篇 385
第一章 老人攔劫少女 386
第二章 神秘的合唱隊 391
第三章 土地固有的欲望和死亡 411
第四章 饑餓儀式在本世紀 420
第五章 原始力 426
第六章 王 432
第七章 巨石 439
第八章 紅月亮……女人的腐敗或豐收 446
第九章 家園 452
第十章 迷途不返的人……酒 457
第十一章 土地的處境與宿命 468
第十二章 眾神的黃昏 474
太陽·大札撒(存目) 483
太陽·你是父親的好女兒 484
太陽·弒 537
序幕 540
第一幕 545
幕間過場一場 572
第二幕 575
幕間過場一場 603
第三幕 604
太陽·詩?。ù婺浚?33
太陽·彌賽亞(節(jié)選) 634
獻詩 635
獻詩 635
太陽(正文略) 645
原始史詩片斷(節(jié)選) 646
第四編 文 論 (1983—1988)
尋找對實體的接觸(《河流》原序) 665
源頭和鳥(《河流》原代后記) 667
民間主題(《傳說》原序) 669
寂靜(《但是水、水》原代后記) 672
日記 675
動作(《太陽·斷頭篇》代后記) 683
詩學:一份提綱 687
一、辯解 687
二、上帝的七日 689
三、王子·太陽神之子 695
四、偉大的詩歌 697
五、朝霞 701
六、沙漠 708
七、曙光之一 714
八、曙光之二:電影上的駝子 716
我熱愛的詩人——荷爾德林 717
從牡蠣式生存到彌賽亞的重生
——海子詩歌的邏輯起點與終極指歸
燎 原
一
這個選本的編選以《海子詩全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簡稱《全集》)為藍本,正文近1100頁的這部《全集》,是迄今海子詩文最全面的版本。
而編輯這個選本的過程,也是重新細讀海子的過程,但最終卻產生了一個讓我意外的判斷:多年來談論海子的聲音雖然鋪天蓋地,而仔細讀完其全部作品的人,很可能寥寥無幾!究其原因,除了他的創(chuàng)作體量太過龐大外,一是其大部分長詩都存在著未及完成的碎片狀態(tài);二是多部長詩中成品與草稿混合的蕪雜。因此,使得原本就缺乏耐心的讀者,很難去追蹤他那未及徹底完形的窎遠詩思,而是徑直去聚焦其精粹的短詩部分,進而將它視作海子的全部。也因此,我們現今談論的,只是一個局部的海子,遠非一個完全的海子。
但正是這部《全集》,給出了支撐起一個天才詩人形象的全部信息。我本人便是依據它的前身,1997年出版的《海子詩全編》,完成了《海子評傳》一書。沒有它對海子作品的全面展示,我便很難觸及他短詩之下遠為宏大的伏藏,并為之震撼。
所謂海子的成就主要在其短詩,似已成了一個定論。因此,目前關于海子詩歌的眾多選本,大都偏重于他的短詩。而根據我的研究,海子的整體成就由短詩、長詩、文論這三大板塊構成。他的短詩,只是浮出海面的那一冰山;而他的文論尤其是長詩,既是一個洪荒性的所在,更是一個氣象萬千的所在,還是其諸多短詩生成的背景和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他的許多短詩便無從產生,也難以壓縮進現在的這種能量。
基于以上原因,我希望選編一部既能體現海子的整體成就,又能芟蕪去雜,使讀者通暢進入其腹地的選本。而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在三大板塊的格局中,對其龐大蕪雜的作品總量瘦身,并做出相應的編輯梳理,從而使一個全面、立體的海子,從現在的洪荒中水落石出。
二
瘦身的具體情況如下:
——短詩。收錄在《全集》正文部分的短詩共242首,選140首。此外,2017年第4期的《花城》,刊發(fā)了新發(fā)現的海子初戀時期的10首佚作。其中的《送別》一詩,讓人耳目一新,故再增選這一首,共141首。
——長詩。共10首,分兩大系列,其一為“河流三部曲”,包括《河流》《傳說》《但是水、水》;其二為“太陽七部書”,包括《太陽·斷頭篇》《太陽·土地篇》《太陽·大札撒》《太陽·你是父親的好女兒》《太陽·弒》《太陽·詩劇》《太陽·彌賽亞》。這是三大板塊中體量最大,分量最重,又最為蕪雜的一個部分。其中數首相對干凈完整,其余各篇或處于碎片狀態(tài),或處在沉醉乃至泛濫性的書寫中,未及清理的洪荒狀態(tài)。故此——
對《太陽·斷頭篇》《太陽·大札撒》《太陽·詩劇》3首全部略去。
對《但是水、水》《太陽·彌賽亞》2首做出保留框架和精華的節(jié)選。
對《河流》《傳說》《太陽·土地篇》《太陽·你是父親的好女兒》《太陽·弒》5首完整保留。
——文論。共8篇。這是三大板塊中體量最小,但能量張力最大的一個部分。其中對世界頂級藝術家如數家珍的談論,對自己不可思議的詩學想象力和詩歌抱負的表達,恍若真是“神的故鄉(xiāng)鷹在言語”,并對他整個寫作構成了有效詮釋。故全部保留。
編輯梳理的情況如下:
——對短詩排列順序的調整?!度分械乃凶髌罚际前磳懽鞯臅r間順序所編排,但諸多短詩的排序,卻存在著時序顛倒的現象。茲僅舉兩例,比如《黎明和黃昏》,其后標注的寫作時間為“1987”,卻插放在1989年海子臨終前的作品中;寫于1989年3月14日凌晨的《春天,十個海子》,是海子一生中的最后一首作品,卻置放在倒數第8的位置。
也許是出于研究的心態(tài),我非常看重一首詩作后面的寫作時間,會把它放在一位詩人的某一寫作階段,乃至同一時期一代詩人的寫作大勢中來考量。而在同一詩人同一時段的寫作中,這首詩作與其他詩作也具有相互佐證、相互詮釋的效果,因此,此番進行了新的排序調整。一是對所有的詩作按時間順序調整后,再以年度為界斷開,并于目錄頁和正文特別標出年度時間,以便一目了然。二是對同一年度未注明寫作月份、日期的,則按這些詩作中的相關信息,比如一次漫游中的時間地理順序,或其人生某一特殊事件引發(fā)的持續(xù)情緒反應,進行邏輯關聯(lián)性的大致排序。
——考訂與注解。此次重讀過程中,發(fā)現了疑似有誤的一些字詞,比如《阿爾的太陽》這首關于凡·高的短詩,其“火山一樣不計后果的/是絲杉和麥田”中的“絲杉”,可以確定是“絲柏”之誤,遂予以更改,并做了注解說明:“原版本為‘絲杉’,查無此物,疑為‘絲柏’,來自凡·高《有絲柏的道路》等畫作,故改?!倍械碾m疑似有誤,但卻無法確定,便只在注解中表達了我的猜測,以供讀者參考。
此外,對于其中一些明顯的錯別字,如《詩學,一份提綱》中的“壓跨”之于“壓垮”等等,則直接做了更正,不再附加說明。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全集》原有的注解都來自編者西川,在這個選本中特別標明為“西川原注”;我的注解,則標明為“燎原注”。
——標題處理?!度分杏袃墒讟祟}為《秋》的同名短詩,但正文各異。特在目錄頁用括號注明各自正文的第一句,以示區(qū)別。
此外,還有幾個特殊的編輯處理,情況如下:
——長詩的編排。緣于既要對這個板塊瘦身,又能呈示其原有的宏大格局,這里采取的辦法是,在目錄和正文中完整羅列出10首長詩的標題;對于完全略去的3首,在各自的標題后面用括號注明“存目”;對于節(jié)選的2首,完整羅列出每首詩作中的二級標題和三級標題,刪去的部分,用括號注明“正文略”。我希望通過這樣的處理,使讀者在這個壓縮版中,仍能展開對于海子宏大世界的想象。
——“河流三部曲”的概念。這個概念原出現在我的《海子評傳》中,是我對海子早期三部長詩《河流》《傳說》《但是水、水》的整體命名,以與“太陽七部書”相對應。它在我的敘述語言中出現當然沒有問題,而在此作為這三部長詩的正式冠名,似有自作主張的冒昧。但“三部曲”與“七部書”之間,確實存在著從南方的水系原型,到北方火系原型的截然轉折。為了更清晰地呈現海子寫作中的精神變軌,遂姑且如此,并在長詩部分將它們分為兩個系列依次編排。
——“佚散故事三篇”的增補。這三篇作品以“村莊”為題,收錄在《全集》的“補遺”部分。在我的眼中,它們與長詩《但是水、水》最后部分的《其他:神秘故事六篇》一樣,是傳遞了海子神秘精神世界的重要作品,且與之存在著密切的上下文關系,故將其命名為“佚散故事三篇”,以附錄的形式置于其后,并做出相關說明,以供讀者參考。
三
接下來,我想說出一個奇怪的感受,此次按短詩、長詩、文論的順序重新讀完海子,再回頭來看他的短詩,竟有從云霧蒸騰的深山秘境,回到山口小平原的感覺。
我的意思是,他的諸多短詩當然極為精彩,且更易直抵心靈,但其中的大部分,基本上處在與公眾經驗相應的平面;而他的長詩,雖因泛濫性的書寫存在不少瑕疵,但其整體卻矗立為山巒,呈現著我們見所未見的,神殿廢墟群落式的蒼茫氣象。
這個奇怪的感覺,可以從海子恐龍式的寫作形態(tài)中得到解釋?,F今詩人們普遍的寫作方式是,通常從事短詩的寫作,偶爾會于某個時段,致力于一首長詩或組詩的“大活兒”,之后再回到短詩。根據海子在《彌賽亞》中的自述,他的詩歌寫作始之于1982年(“讓我再回到昨天/詩神降臨的夜晚/……1982/我年剛十八”),但起碼是在隨后不久的1983年初,他便在一個哲學動力系統(tǒng)的驅動中,撲向長詩這種“大神器”的建造(第一首長詩《河流》的末尾雖注明1984年4月,但該詩的“后記”《源頭和鳥》卻為1983年3月。這意味著在此之前,他已完成了這部長詩的草稿),由此直到生命終了前的六年時間,幾乎從未間斷。而他的諸多短詩,其一是這一主體工程的情緒外溢和特別申述,諸如《祖國(或以夢為馬)》等等;另一部分,則是他人生特殊時段的情感日記,比如那句“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的絕唱,被他取名為《日記》,正是這類寫作性質的隱喻。
海子的長詩,的確類似于恐龍。這不光是指其恐龍式的龐大體量,還包括其遙遠古老的史詩文體模式,其中不但包含了詩劇、歌詠、寓言、故事等多種文體;有的,則直接就是大型詩劇,或詩體小說。這是只有古希臘時代的那種史詩才具有的形式。
那么,在時間相距數千年的現代生存中,年僅十八九歲的海子,為何要取法于這種古老的形式,他的寫作基于什么樣的邏輯起點和訴求,其終極又指向何處?
在此,我想以荷爾德林為鏡像來談論這些問題。
20世紀的歐洲經典哲學家和中國當代學者,對于荷爾德林的世界曾做過這樣一些描述:他深刻地預感到現代人的處境和應該趨往的未來;他的心靈絕對無法在一個失去了神性的世界中棲居;他痛苦地感受到,離棄了神靈,人從此畏懼死亡,為維持牡蠣般的生活而甘受一切恥辱;人離開了神靈就是離開了故鄉(xiāng),詩人的使命就是返鄉(xiāng);詩人必須無畏地站立在神的面前,向世人發(fā)出隱秘的召喚,使他們洞悉故鄉(xiāng)的真諦。
從某種意義上說,荷爾德林的問題,正是海子的問題。海子一生僅寫過一篇詩人的專論,這就是那篇著名的《我熱愛的詩人——荷爾德林》。
關于現代人牡蠣般屈辱的生存感受,我們今天已是刻骨銘心,并在微信世界傳導出電擊式的反應,但此前卻幾無察覺。而早在上世紀80年代,海子就以他對鄉(xiāng)村饑餓的錐心記憶和天才詩人的“先知先覺”,壓抑不住地失聲喊出:“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淚水!”(《重建家園》)無疑,這正是他長詩寫作的起點。當我們現今將此歸咎為時代性的道德淪喪時,海子則認為,那是因為人的生活離棄了神靈。因而,其詩歌的直接指向,就是重建一個人神共居的家園,并回到其中。而這個家園的模板,則真實而虛幻,它恍惚存在于公元前那種人神共住的幾大文明體系中,更回蕩在諸如荷馬之于史詩時代的無盡吟唱和沉湎中。這因而使他確信,只有史詩這種形式,才能承載他的訴求,進而在其文本中凸顯出兩大特征:主體場景中的古代文明幻象,古老史詩獨有的綜合文體形式。但在這一指向的統(tǒng)攝中,他的認識則是漸進性的。
最初呈現在“河流三部曲”中的幻象,大致上分為先民生活場景和東方文化(哲學、神話)系統(tǒng)兩個部分。那的確是一個讓人神往的爛漫時空:“你是水/是每天以朝霞洗臉的當家人”“老人們擺開雙手/想起/自己原來是居住在時間和白云下/淡忘的一笑”…… 但隨后,爛漫卻轉換為嚴峻,人的生活因離棄了神靈開始經受磨難。而他給出的解脫之道,便是放棄世俗社會窮盡心機的“智慧”,回到老莊那種返璞歸真的生活:“從此我用青蛙愚魯的雙目來重建我的命運,質樸的生存”,進而為維護人類神性的意真,竟渴望從此“老人重建歌曲。兒童不再生長”(兒童的世界總是天真無邪,人一長大就會變“壞”)!由此再聯(lián)想到《重建家園》那首短詩,你便會恍然大悟,其主旨便是“雙手勞動”“放棄智慧”。前邊談到海子的長詩是其短詩生成的背景,這便是一個典型例證。
從“河流三部曲”到接下來的“太陽七部書”,呈現出海子精神藝術世界一次斷裂性的跨越。這是一個遠遠超出了我們想象的、讓人震驚的世界。他在其中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深入大地茫無際涯的黑夜,經歷并洞悉其中所有的秘密。依據海德格爾的說法,人只有足夠豐富的經歷,才能返回故鄉(xiāng)。
那么,他在其中又看到了什么?
他看到了元素。操縱人類的神秘元素戰(zhàn)亂。在《土地篇》這部長詩中,仿佛是站在黑夜的山巔俯察大地,他看到圍繞土地的萬物周流中,各種隱秘元素的洶涌沖撞:由巨石代表的大地穩(wěn)定的吸附力、支撐力;由欲望、酒、王、韌性所代表的原始力;由土地宿命性的磨難、饑餓、恐懼、死亡構成的下陷力;由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和敦煌所代表的文化家園,以及由雪萊、荷馬等歌者和眾神構成的上升力……
而在三幕三十場詩劇《弒》中,他通過巴比倫國王在選擇接班人過程中精心設計的圈套,由此引發(fā)的循環(huán)性復仇,指認出使大地一次次陷入災難的毀滅元素:在歷史與人性中一再作祟的瘋狂“魔性”。在我看來,這是海子一個堪稱偉大的發(fā)現。這個魔性,它以平靜世事的突然動蕩,大地之上毫無緣由的突發(fā)性瘟疫,常規(guī)人性中魔鬼附體般的突然瘋狂,表現出它神秘、幽暗的本質性存在。它周期性地擺布大地上的一切,但既不可預測,更無法防控。
詩體小說《你是父親的好女兒》,是一部類似于中世紀草原羊皮書式的作品。它所講述的,是以“我”為首的四位流浪藝人出生入死的冒險流浪生涯。地點:從青藏高原的西海(青海湖),到中亞西亞的草原沙漠;時間:從眼下的此在,到秘密教會統(tǒng)治的中世紀。在這一穿越時空的流浪中,他記述了與現實和過往歷史中的石匠、強盜、馬幫、蒙面僧侶、秘密兄弟同盟會、囚禁在地牢中披火的獅子……驚心動魄的遭遇。其中著力描述了兩個事物:其一,是一座山頂上神殿的廢墟和石門。那是一扇缺少了它,世界就失去了支撐的石門。但為盲眼石匠幾代人所建造的這一巨大石門,卻“越來越不接近完成”,并呈現著“一種近乎愚蠢的表情”。其二,是一位名叫血兒的精靈般的少女。血兒的生命來自云和閃電,云和閃電鉆進大海,她從海浪中露出小腦袋,并被推送到人間。此后,她在強盜窩中度過童年,又在女巫的家中練習舞蹈、咒語和唱歌。再之后,在行將被強盜處死時遇到“我們”,跟隨“我們”踏上了沒有故鄉(xiāng)沒有歸宿的流浪生涯。在大雨茫茫的草原,血兒跳起種種名為“閃電”和“雨”,這些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只有高潮貫穿的舞蹈。這個舞蹈的精靈,她在痛苦、閃電和流浪中學習到的東西,是那些在故鄉(xiāng)長大的女孩子無法體會到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血兒代表著另外一個海子,是海子靈魂的渴望與崇尚。她既是唯一一位生活在流浪的自由之鄉(xiāng),并為此而造化的精靈,也是人類“神性元素”的化身——基于人類天性中野性的童真與藝術本能的合一。當然,它還是海子關于故鄉(xiāng)的真諦,向世人的隱秘傳遞。
對于這個血兒,海子是如此熱愛,依據其優(yōu)秀的生命必然重生的邏輯,在他的幾部長詩中反復出現。在詩劇《弒》中,她是紅公主——巴比倫國王的女兒、主人公劍的妹妹,又在神秘魔性的操控中成為劍的妻子,并最終替劍喪命;在《彌賽亞》中,她則是陪伴作者走完了人生的瘋公主。
而以上關于石門的描述,寄寓了海子對世界某些核心秘密的發(fā)現和藝術抽象。內部結構如同迷宮,越來越不接近完成的這座石門,既代表了世界奧秘不可窮盡的無限性,又映現了諸如維特根斯坦等哲學藝術巨匠,力圖用數學定律之類的抽象思維,解析世界內在本質的智慧與渴望(他在《彌賽亞》一詩中,即把維特根斯坦稱為石匠);石門近乎愚蠢的表情,則是藝術進入終極之境時大道若拙的表征。而石匠積祖祖輩輩之力永不休止的雕造,既體現了西西弗斯式的執(zhí)拗,更是海子在沉醉性的書寫中,對其太陽系列“越來越不接近完成”的預感。但他并沒有恐慌,而是用“愚蠢”表述其作品的本質和他的自負。在他的心目中,存在著一種超級偉大的作品,這類作品的特征,就是超出了聰明想象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愚蠢,且一己之力根本無法完成。的確,他最后一部長詩《彌賽亞》不但至死也未完成,且其中的大量描述也放棄了修辭性的詩歌語言,轉而以干枯的數理定義來表達。這既是一種“愚笨”的語言方式,但在哲學家的眼中,又是世界上最為簡潔、精確的語言。
——這僅是對《你是父親的好女兒》這一部作品,一個極簡略的解讀,而整個“太陽七部書”的浩瀚與博大,海子心靈閃電觸及的茫無際涯,步入這一境地后他本人的驚喜、茫然與惶惑,我們于此約略可以想見。
四
縱觀海子的整個寫作,時間和空間越來越遠。在時間形態(tài)上,他從故鄉(xiāng)現實的土地出發(fā),走向中世紀,走向遠古;在空間形態(tài)上,他從家鄉(xiāng)的南方走向北方,走向西部的青藏高原,再到中亞西亞,古巴比倫,古希臘……當他在“神圣的黑夜走遍大地”,接下來,又“異想天開”地要進入天空,正所謂“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然而,天,果真就開了,且在他的筆下絕非一無所有?!稄涃悂啞愤@部未完成的長詩,即是關于天空的復雜描述。
這部詩中有一個一閃而過的重要意象——金字塔(“紅色高原/荒無人煙/而金字塔指天而立”)。金字塔的自身屬性是石頭,但卻是“被火用盡之后”(被火熔去雜質后)純粹的石頭。這一幾何形狀的石頭,“簡潔而笨重”,沒有復雜的抒情,沒有美好的自我,也沒有繁殖和磨損,但世界上所有不可言說的東西,都“住在正中”。因此,它代表著萬有和終極。顯然,這正是海子對此時“被火用盡”的他自己,及其“太陽七部書”這一詩歌建筑的隱喻。
是的,它“坐在大地/面朝天空”,既若通天之塔,又似登天之梯。
然而,當他的神思在若干個瞬間沖上太空俯瞰世界時,石頭卻不再是終極,而成為與天空并列的兩個單元:“世界只有天空和石頭”,且“世界的中央是天空,四周是石頭”“天空中間是沒有內容的”;接下來,“在天空上行走越走越快,最后的速度最快是靜止/但不可能到達那種速度”。這些表述的意思是,終極性的石頭在天空中只處于外圍;天空的中央是空的,是虛無;并且,人不可能抵達天空中央。這便是他在太空之上,對于世界的最終所見和所悟。但他隨即便意識到,“我到達不應到達的高度”。是的,居于天空中央和最高處(太空)的,是上帝的位置,不是他的位置。那么,接下來他又該如何?其表達是,折返而下,“化身為人”。
什么樣的人呢?在《化身為人》這最后一章,他要把這最終的詩篇“獻給赫拉克利特和釋迦牟尼,獻給我自己,獻給火”。也就是說,他是和前兩位并列的那種人(赫氏是古希臘哲學家,其核心思想是,萬物的本源是火,宇宙的秩序由火的本質所規(guī)定)。進一步地說,他與赫氏與釋迦牟尼在元素形態(tài)上都是火,是人類中的苦煉之火,照亮世界之火。“我覺悟我是火”“火只照亮別人”,并且,“火是找不到形式的一份痛苦的贈禮和懲罰”。依據這個說法來推論,對于找不到形式的釋迦牟尼而言,創(chuàng)立佛教便是火對他的懲罰和贈禮;對于海子本人,這個懲罰和痛苦的贈禮,則是他以“七卷經書”自稱的“太陽七部書”。
然而,詩歌本身并不是目的地。它既“不是故鄉(xiāng)/也不是藝術”,而是提攜人類上升的力量,“帶著我們從石頭飛向天空”。顯然,海子此時心目中的“故鄉(xiāng)”已經變了,它不再是大地之上人神共居的爛漫家園,而是諸神所在的天空。
那么,返鄉(xiāng)的內在機制到底是什么呢?從原理上說,故鄉(xiāng)并不是一個具體的物理空間,而是人類對自己誕生之初,那一人神共居時空的基因性記憶。因此,現今的我們,都是遠離故鄉(xiāng)的異鄉(xiāng)人。而返鄉(xiāng)的起點,始之于生命因生存的壓抑而反彈出的,心靈飛翔的詩性渴望和想象,并以此為動力,展開朝著遠方的精神流浪。在重歷時空隧道的風雨流霞中,體悟到對生命秘密的豁然開解,并產生光明涌入的喜悅。這便是通常意義上的返鄉(xiāng)。而海子的故鄉(xiāng)卻在天空,他的返鄉(xiāng)方式,則是以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流浪,九九八十一難般地穿行其中,以對其中所有秘密的洞悉和生命的脫胎換骨,獲得涅槃式的純粹,終而實現返回天空的飛翔。
但這仍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他的終極目標,是“通過輪回進入元素”,亦即照亮世界的火元素:太陽。也就是說,他并不只是要進入天空,完成自己;而是要成為太陽,“照亮別人”——向世人昭示通往神性世界的道路。那么,人類有這種“通過輪回進入元素”的人嗎?在他的眼中當然有,比如釋迦牟尼,但還有一個更典型的人物——死后重生的彌賽亞。
這便是海子最終目標的模板和依據。也是他把這最后一部長詩,命名為《彌賽亞》的根本原因——優(yōu)秀的生命負有使命,并必然重生。
五
在《彌賽亞》的最后部分,是“這一夜/天堂在下雪”。其中有兩個重要情節(jié)。
其一是瘋公主的出現:她被“雪白的光”——虛幻的光明之火燒灼得無法承受:“光束越來越粗/啊……我快要支持不住了/把我救出去!”既而是火漸漸熄滅時“我感到冷了/我感到冷了”,以至最終冷縮成一條蟲子。如此逼真的描述,應該正是海子本人體內的生命之火,燃燒一空時的確鑿幻象。
其二,是由九位長老組成的合唱隊,在最終時分的出現。這是原先在大地上歷盡磨難,又為磨難所造化,最終進入天堂的九位人物。他們分別是:持國(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善良公正的國王)、俄狄浦斯(希臘神話中因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謎而拯救了城邦的國王)、荷馬(古希臘時代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傳唱者)、老子(中國先秦時代的哲學家、《道德經》作者)、阿炳(以《二泉映月》等二胡曲名世的中國近現代流浪藝人)、韓德爾(又譯亨德爾,18世紀英國音樂巨匠,清唱劇《彌賽亞》作者)、巴赫(18世紀德國作曲家、演奏家,西方近代音樂之父)、彌爾頓(17世紀英國詩人,長詩《失樂園》《復樂園》《力士參孫》的作者》)、博爾赫斯(20世紀享譽世界的阿根廷詩人、作家)。
所謂長老,是地位僅次于釋迦牟尼和彌賽亞這類主神的人物。那么,這九位中的國王、哲學家、音樂家、詩人和流浪藝人這各色人等之間,有共同點嗎?是的,他們都是各自領域中為磨難造化成了神的人物;但接下來,我們很難不驚奇海子浩瀚的文化視野和近乎無厘頭式的詭異想象力,被他集合在一起的這九位除老子外,其余八位竟都是盲人!那么老子呢?當是在他看來,這位只與天地說話的高人,早就對俗世紛擾視若無睹,形同盲人。因此,他又把這支合唱隊命名為“視而不見”合唱隊。這既是對盲人特征的絕妙概括,更是指他們內心為光明所充斥,對其他的一切視而不見。
此外,這里還存在著一個特殊的時間節(jié)點:寫完《彌賽亞》的首章《獻詩》時,后邊特別注明是1988年12月1日,那么,全詩寫到這即將終了時,大致上應是1989年的元旦前后。此時既應是天空中大雪紛飛的時節(jié),更是使他悲欣交集的辭舊迎新時節(jié)。所以此時他幻覺中的大雪,一方面是天梯已被凝凍的世紀末日般的奇寒與荒涼;另一方面,卻又是充滿了誕生氣氛的溫暖的大雪、幸福的大雪。那么,“天堂有誰在誕生”?他并沒有回答自己的設問,但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看見了由這九位盲眼長老組成的合唱隊。不言而喻,這是一支前來接引他進入天堂的隊伍。
天堂的大雪一直降到盲人的眼里
充滿了光明
充滿了誕生的光明
高聲地唱起來,長老們
長老們
也是從這一刻開始,他在自己的意識中,已徹底走完了重生之路,來到天堂與眾神相聚。
六
是的,這一切,聽起來就是一個神話,而它實際上就是一個神話。但一切的神話都是由人演繹的。進入神話的釋迦牟尼原本是人,彌賽亞也是人。神話,起源于人類超越苦難的渴望和想象,是人類以其偉大的天真品質和深層智慧,對為此展開的超凡精神形態(tài)和超凡想象力的本質表達。正像古希臘輝煌的神話譜系所表明的,一個時代的精神形態(tài)越是健壯,意味著它與神的聯(lián)系就越是緊密,它的神話思維也就越是發(fā)達。而進入現代社會后,人類從神明信仰拐向財富信仰的高速公路,并以不斷升級的科技文明和嚴密職業(yè)分工,創(chuàng)造了另外一個神話:物質的神話!但陷入以追求最大物質回報為目標的專業(yè)工位中,其中的每一個體既因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飽受壓抑,又日益強化出一種茍且實利的世故思維,由此決定了其牡蠣般的生命壓抑永難解脫。
正是基于這一現實,海子以銳利的詩人直覺和浩瀚經典閱讀,徑直切入人類文明源頭的神話體系,并回到故鄉(xiāng)般地從此沉醉其中,進而徹底置換出他強盛的神話思維。正像他把國王和流浪藝人納入同一家族一樣,在他的概念中,所有的神都是精神超凡的人(比如彌賽亞),所有精神超凡的人都是神(比如瞎子阿炳)。這無疑是站在本質中說破了本質。他打通了人神之間不可逾越的屏障,使在世俗思維中作為概念存在的遙遠神靈,成為同一大時空中使他親切、敬仰的親人與前輩。因此,接下來的事情便不難理解,他把“太陽七部書”的寫作,又視為奔向眾神的“行動”,用通俗的語言來表述,就是要見賢思齊,奮起直追。
1987年,他在長詩《土地》的末尾,向著他所崇敬的荷馬,發(fā)出了讓我第一次看到后就永遠無法忘記的誓言:“荷馬啊/黃昏不會從你開始/也不會到我結束”“面臨覆滅的大地眾神請注目/荷馬在前 在他后面我也盲目 緊跟著那盲目的荷馬”!
而1989年元旦前后,在終于輪廓性地完成了“太陽七部書”的此刻,是的,他看見了包括荷馬在內的長老合唱隊,前來迎接他進入天堂,與隔世的“親人們”相聚。
此后的3月14日凌晨,他寫下了一生中最后一首詩篇。而作為在自己的意識中已經進入天堂之人,從性質上說,這是一首不再屬于絕筆,而是預言性的詩篇:《春天,十個海子》。該詩的第一句,便是對自己死而復生的預言:“春天,十個海子全部復活”!
沒錯兒,從那時至今已將近三十年以來,無數詩人詩篇中的海子元素和關于他的紀念研討活動,已確鑿地驗證了他的復活;而他的詩篇在大地之上連綿不絕地被傳唱,不正是世人對他隱秘召喚的回應?
2017.11.12夜·威海藍波灣
閱讀經典海子,感受生命、理想、詩歌純粹語言的碰撞與神啟。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