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墅紀》是一本記敘浙江西部農(nóng)村生活的散文集。從草木、時節(jié)、飲食、舊事、地理多角度地多層面地展現(xiàn)那個時代特有的無法復制的鄉(xiāng)村生活場景以及作者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懷。有場景,有人物,有風俗習慣,血肉豐滿、生動鮮活。作者不僅僅勾勒歲月,還銘刻了宏大的人生感悟。
方淳,居杭州,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病人》,短篇小說集《月是故鄉(xiāng)明》。 在《作家》《小說月報·原創(chuàng)版》《福建文學》《文學界》《西湖》等雜志報刊發(fā)表文字七十余萬字。
滿眼繁花的后面,故鄉(xiāng)你如此安靜
朝灌園兮暮灌園
草木
紫木槿,白木槿
梨花坡暖日生煙
青青刺球,毛囊之栗
微霜未落,烏桕紅
油菜花里,解春愁
半枝半枝,靜默相連
酒釀花,墻角屋后
山鄉(xiāng)嘉木,鳩坑茶
時節(jié)
清夜蟲鳴,時節(jié)之歌
清明,托體同山阿
鳥鳴喈喈,清谷天
村夏,明月相思
阿公阿婆,割麥插禾
立冬,閑落落
落雪,歲月靜美
年日里,溫暖的人情
正月里,趕十八
南山種麥,走村觀馬
飲食
紫李黃瓜村路香
今生不怨埋沙堿
六月醬,豆香滿村
麻糍,米香淡淡
平常人家,和美之羹
清明粉粿,香窈窈
腥鮮,河邊的滋味
舊事
七月,爬樹,捉知了
田野上來了紅蜻蜓
土狗,它的名字叫阿黃
青山碧水,船隱隱
濛濛春雨動春犁
以田為床,以蓑為衣
新嫁娘,花木床
竹鄉(xiāng),竹藝,竹建筑
黃泥墻,黑瓦片
古宅,風雨中
笑聲里,那些花兒
地理
龍澤,鳳林
曖曖,遠人村
村莊,稻禾青青
會當,凌絕頂
南來庵,冬青林
洞溪,桃花源
綠,積嶺情深
雅水,下楊
驀地,天地近了
滿眼繁花的后面,故鄉(xiāng)你如此安靜
——序方淳散文集《麥墅紀》
海 飛
多年以前一個漫長的下午,在一家書店巨大的吊扇下,我穿著舊式的白汗衫,像一個傻瓜一樣站在葉錦添的《繁花》前發(fā)呆。這本書的裝幀與氣息,讓我突然覺得沉冗的整個下午變得美好起來。同樣是多年以前,我在最寂寞的、四顧徘徊的時光里,用大把可以揮霍的所有時間,寫過一個叫《花滿朵》的長篇小說。我以為村莊里的女人姓花,也應該是不錯的。這是一個陳舊得像一只舊樟木箱一樣的小說。在這本書的扉頁上,我鄭重地寫上:“獻給村莊里的女人,獻給我的鄰居花滿朵。”
方淳在偶然中讀了這個小說,并為這個小說寫了一個書評。后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我同方淳相識,曉得了她在寫小說,也曉得了她供職機關,朝九晚五。我同方淳的交集極少,也沒細讀過她多少文字。而終于有一天,她把她的文字集合在我面前。在這樣的文字里,我看到的是花朵,是草,是云層,是故鄉(xiāng),是所有村莊里的細枝末節(jié)。
這座浙西淳安地區(qū)的村莊,叫作大墅。我喜歡“大墅”這兩個字笨拙之中傳達出的美意。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十分和諧,像一對老年的夫妻。在方淳津津樂道、如數(shù)家珍的記述與渲染中,綿亙于文中的家鄉(xiāng)風物與風土人情,花花草草,山山水水,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物,都傳遞出時移事往的感傷與懷念之情。鄉(xiāng)村,成為她深情回望的那一瞥中所追念的對象,成為她的精神寄寓所和靈魂棲息地。我于是就想:每一位從鄉(xiāng)村出發(fā)的作家,大抵是離不開心中那一方圣土的。比方講,魯迅是離不開魯鎮(zhèn)的,蕭紅是離不開呼蘭河的,沈從文是離不開湘西的,汪曾祺是離不開高郵的,賈平凹是離不開商州的,我的生命也離不開我遙遠的丹桂房。同樣的,方淳離不開她的大墅。
方淳在大墅長大,對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充滿了感情。我相信,她連對這片土地上的所有灰塵,都充滿著一種愛意,并且把這份綿長的愛意珍藏在她的血液中。她傳統(tǒng)的寫作筆法,使每一篇文字獨立成篇的同時,在氣場上又保留了前后彼此的粘連性。圍繞要吟詠的風物,她引經(jīng)據(jù)典,信手拈來,對每一樣小事物,都寫得活潑風趣,平實而自然。在她魂牽夢縈的傾訴中,家鄉(xiāng)的人、事、物、節(jié)氣等等,一一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站立于鄉(xiāng)野田間籬笆叢中的木槿花,匍匐于地頭的半枝蓮,搖曳在風中的酒釀花,六月醬、羹、粿,以及驚蟄、清明、芒種……
這是一路繁花。而繁花背后的故鄉(xiāng),如此明亮、安靜、通達,像一位沉睡中的姑娘。
方淳的散文寫得傳統(tǒng),文風平實,真切自然。這本來就應該是寫散文固有的姿態(tài)。王國維先生曾經(jīng)說:“大家之作……無矯揉妝束之態(tài),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狈酱緦懮⑽囊仓v究這個原則——求真,筆下的文字必然是心靈的真誠表達?!皶缫盁o聲,荒涼之氣薄薄地籠罩于田壟。空氣凝滯著透明的青藍,只蒼蒼的,不動。曲迂而逝的鳳林港水上,霧氣蒼涼,山巒沉默。對面村莊傳來一聲雞啼,聽得清晰了然?!狈酱竟P下的鄉(xiāng)村,沒有沉重的生活壓力,沒有難堪的稼穡艱辛,字里行間飽含著一種田園牧歌式的情感眷顧。所有的鄉(xiāng)村苦難都被她純凈的筆過濾了,唯留下詩意與唯美的鄉(xiāng)愁。
按方淳的說法,突然想到寫這樣一本鄉(xiāng)村散文,得益于她的老家淳楊公路開通。原先花十多個小時才能回去的故土,突然之間,成了風景名勝。一條景觀大道抵達村莊,像一條新鮮的血管。于是,人到中年,耽于回憶的她,覺得必須寫一寫那些曾經(jīng)的過往,以及生命中美不勝收的人和事。
酒釀花,學名叫辣蓼花,大墅村莊屋前屋后曾經(jīng)到處盛開著。這是方淳記憶里的大墅。文字中,少年的人和事密集地浮上心頭,像鱗次櫛比的鮮花開放。每個人大約都有一個心靈中的故鄉(xiāng),我們因此而徐徐回望,或者說我們因此而踏上回鄉(xiāng)之路。那么,總有繁花滿枝,總是一路相送,總會送你抵達豁然開朗的村落前,送到親切得讓你掉下淚來的屋瓦與磚墻、黃狗與黑貓以及村莊里所有的氣息和人與事前。
夜色深重。在書房里寫下以上文字時,我沒有辦法不想起我遙遠的丹桂房。此刻的丹桂房,應該被夜色完全吞沒,安靜如初。是為序。
2017年3月28日
朝灌園兮暮灌園
——自序
木槿是我喜愛的植物。它柔韌,頑強,富含生命,環(huán)境再艱苦,也能生存。
2014年,老家的瓦屋得以修繕,我理所當然地將它命名為“槿園”。
槿園,只是一座粗模粗樣的農(nóng)家小院,與山鄉(xiāng)農(nóng)居別無二致。然而,它在我的心底,卻如同一個寶藏,珍藏著年少時的山鄉(xiāng)記憶。
那段往昔歲月,需要一個空間去盛放,需要幾方文字去展現(xiàn),恰若記憶的華光片羽,在黯淡而又斑斕的舊影中磔磔而飛……
時光留不住,幾度夕陽紅。
回首往事,依然能看到昨日搖立于枝頭的一花、一枝和一葉,依然能尋覓歲月在現(xiàn)實中的還原、再現(xiàn)和觀照,如同鏡中看花,水中觀月。
這便是“槿園”這個名字的由來。
這種精神上的還原與現(xiàn)實中的返照,在飛速發(fā)展的中國當下,在三十年趕超西方物質(zhì)文明一百年的改革開放史中,是一件非常必要而又極其奢侈的事。許多人走著走著,再也回不到出發(fā)之地。而與我相伴的村莊,卻至今完好保存。我因此深感幸運與寬慰。
尤其是,當回到家鄉(xiāng),看到因少小離鄉(xiāng),襁褓時期的衣物尚在柜中,時光濾去四十年的塵埃,重現(xiàn)眼前之時,竟感覺恍若隔世,一時感慨萬千。
我的一生,因這件件舊物,有了連貫而流暢的連接,有了與朦朧記憶相照應的件件往事的落實與對應。
這一呼一應,猶如身在空谷而聽到回音,令我身心熨帖,深感欣慰。
當鄉(xiāng)愁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念想,于現(xiàn)實返照中,擬化成形,我如此幸運地遭逢了家鄉(xiāng)的親人。他們的慷慨與俠義,令我感動不已。
這泥木結構的瓦屋,我家本只半幢。親戚做主讓給了我,又幫助修繕了槿園。夢想中的家園,由心中草稿上的一橫一撇,一折一點,涂寫成了現(xiàn)實中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
除了訝異、感動和驚喜,我實在不能再說什么。
槿園的舊模樣,只是一間瓦屋,行將坍塌,門前空著小塊菜地。這間泥屋,是三十多年前姨母建造的,而后用來放置雜物,常常灰塵滿地,蛛絲纏繞,雨水淋漓。
依親戚的想法,就讓它倒塌了吧——塌了可以蓋新樓。
少年的記憶,在心靈深處,悄悄擰成一股力量,像洶涌激越的浪流,奔突到喉嚨。我不由吶喊一聲,阻止了這喜新厭舊的放棄與鋪張。
喜愛一個詞語:敝帚自珍。
對我來說,建筑,美與不美,好與不好,不在于建造年月的新舊,造型式樣的富麗堂皇與否,材質(zhì)結構的堅固合理與否,而在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流淌在其中的歲月。
昔日重現(xiàn),點點滴滴,如夕陽里的落日镕金,長河里的皎皎月華。
這幢瓦屋,保留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浙西民居的典型樣式。夯筑的泥墻里,傾灑過親人辛勤的汗水;屋前的梨樹下,留下過青春美好的記憶。
如今的新農(nóng)村,小樓林立,這樣的瓦房越來越少了。
面對如此巨大的一件舊物,我希望將它原汁原味地保留,裝進記憶的行李箱。
本想留存漣漪般的舊瓦,以看檐下滴水。黑瓦,是舊屋的靈魂。但,舊瓦易損,遭漏。津費拮據(jù),我又常年不在家鄉(xiāng),翻修屋頂頗為不易。思慮再三,改用了新型鋼瓦。這是小小的遺憾。鋼瓦結實,耐損,經(jīng)得起風雨和歲月的侵蝕。
這是新工藝的好處。
瓦片下,選用竹膠板,覆于木梁之上,看上去,儉樸素凈。墻體,凡毀圮破損處,都用磚塊混合泥土作了填充。墻內(nèi)墻外,粉刷一新。
門前空地,原先有一株梨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鄰居翻建新樓,砍斫了。農(nóng)人們大多樸實善良,鄉(xiāng)村生活,鄰里和諧為要。如此,我便托付親人在小院里栽下了木槿和梔子。
春節(jié)期間,回到家鄉(xiāng),看到木槿葉子落盡了,光禿禿的,于夜晚的清寒中,站在院子里,不由啞然失笑。
心中,滿院花開、繁枝搖曳的槿園,與眼前尚有遙遠的距離,暫時亦不能有所改變。我不能常住家鄉(xiāng),不能悉心料理花草。這是小小的遺憾。
于是,等著可以空閑下來,長久住家鄉(xiāng)的那天。
即便如此,春來就吐蕊枝頭的那一縷鄉(xiāng)愁,于今也總算有了一處寄托,于精神上是一種莫大的安慰!
修繕槿園,令我想到一個人——閑居江南長樂村晚逢仙女的灌園叟。
“朝灌園兮暮灌園,灌成園上百花鮮?!薄靶⌒∶┨没ㄈf種,主人日日對花眠?!保鞔T夢龍《醒世恒言》)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田園生活??!
然而,就當下而言,對普通人來說,卻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
不消說花萬種,哪怕幾十種,也并非易事!
灌園叟的幾間草堂,實在遙不可及。于我而言,空暇時,種植點小花小草,聊以打發(fā)閑情,也算一種悠游自在的生活態(tài)度吧。
修繕槿園期間,寫了一點潦草的文字,將數(shù)十年的懷望與愛戀傾注其間,編訂成集,名曰“麥墅紀”。
這一年,自己也仿佛成了一個灌園叟,栽花種柳,忙于手上的活計。匆匆行色間,做出的活計,并不出彩,就像槿園一樣,粗樸而簡陋,稚拙而坦蕩,鄉(xiāng)野而率真。
但,于己,可作一種安慰。
如今,且將這些文字拾掇起來,扮靚幾分,以便付梓。
這些文字,是沃灌槿園的一部分,是心中悄然構筑的槿園的一部分。
是以為序。
2017年2月20日
以靈動細膩的筆觸,展現(xiàn)生活之美、時光之美、鄉(xiāng)村之美,給人以深深的感染。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