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一平以往的作品主要是小說,他的小說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陸川根據(jù)凡一平創(chuàng)作的小說《尋槍記》改編成電影《尋槍!》,創(chuàng)造了2002年國產(chǎn)電影最高票房,其劇本并獲最佳導演等多項獎項。他的小說備受影視界的青睞,他的名字也因影視而被人們記住。
本書的不同之處在于這是凡一平的首部散文集,首次收錄了作者在不同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散文、隨筆。全書共分為三輯,分別以山水、人情、世事為主要內容。作品中作者以樸實自然、平易近人的語調描寫了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這更像是作者的一本日記,記敘了作者創(chuàng)作十多年來的點點滴滴,在平鋪直敘中展現(xiàn)作者直率的性格。這些文字展現(xiàn)給人們的是一個孤獨的靈魂,游走在繁華的都市與邊遠的鄉(xiāng)村之間,承受著身份所帶來的焦慮,在不安中又深切體會到時代在每一個人身上所遺留下來的烙印。
凡一平,本名樊一平,壯族,廣西都安人?,F(xiàn)任廣西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八桂學者文學創(chuàng)作崗成員、廣西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出版了《跪下》、《順口溜》、《上嶺村的謀殺》等五部長篇小說,《撒謊的村莊》等七部小說集。曾獲過銅鼓獎、獨秀獎、百花文學獎等。長篇小說《上嶺村的謀殺》被翻譯成瑞典文在瑞典出版。根據(jù)其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有:《尋槍》、《理發(fā)師》、《跪下》、《最后的子彈》、《寶貴的秘密》、《驚弓之鳥》等。
目錄
我眷戀的山和水
上嶺3
鄉(xiāng)音13
鄉(xiāng)路17
我和南方19
紅水河的眼淚21
天峨十八變23
凌云茶和我26
我和澄江29
到巫山去看云32
卡雅35
看飛機41
合山45
在那遙遠的地方49
在火賣村過夜53
摩托車上的城市57
拉烈60
南寧:有故事的城市63
去青秀山之路66
離開69
我愛或愛我的人
用腦子和心靈寫作的人
——東西概況75
與賈平凹同行79
再過二十年我們來相會83
無話可說89
我的中學時代91
1970年的米飯96
我當教師的父親母親99
樊寶宗104
良妻107
娘家110
情感的河流114
紀念我的叔叔樊寶明117
師祭119
燈籠122
沉思默想的我們125
愛一個人可以等候多少年128
陳逸飛和我及我倆的《理發(fā)師》130
盧巖印象143
啟良先生是一座燈塔147
唐力同志152
一部警察電影的誕生
——從《尋槍記》到《尋槍!》160
外婆169
獻給被愛和受煎熬的人的一朵玫瑰花
——《天等山》后記171
金城江女人175
我思考和經(jīng)歷的事
盜賊入室183
養(yǎng)雞186
戶口188
炊事191
方言193
作家應該享受什么待遇195
都是男人惹的禍197
露天下的舞者199
什么東西對身體最重要201
星湖路北二里8號的貓203
初歷“青云直上”206
關于作家的幾句“丑話”208
關于“審丑”意識的通信210
越過障礙
——關于語言和我們的創(chuàng)作214
美麗的破壞
——談理性對文學的侵犯217
理解生活220
寂寞的道路224
好學校是一座靠山226
名呀,名
——妄談作家簽名售書229
怕孩子長大233
獸道和人道235
在市場的喧囂中寫作237
知識分子的節(jié)氣和操守241
我在河池師專的收獲244
我和大哥大247
網(wǎng)絡的“深淵”249
讓春節(jié)晚會巧妙起來
——以《金花牽出山歌來》為例251
讓城市照耀明星255
立一座雕塑等來唱歌的人257
還寫小說259
臭美的男人理想261
寫作者的樂趣264
我作為廣西作家的幸運270
我還想有個“家”273
我讀書因為我有“病”276
潔凈的鞭棒278
智斗老婆280
本命年282
懶得做官284
無關哲學的命名286
8288
有誰不是“套中人”
——《姐姐快跑》創(chuàng)作談290
我的酒經(jīng)292
逐夢記297
掘地三尺(自序)
一
我們?yōu)榭鞓范D難地生活著??鞓返孽r花開在山頂,在與水相共的平地,我們羨慕鳥。鳥提高人類的向往,在現(xiàn)實的土地上,誰是那個愿意做鳥的人?
我是一個羨慕鳥的人,但是,我不是鳥。我和我的愛人,居住在貧瘠的土地上。還有,我將親手養(yǎng)大女兒,她今年六歲。她像一朵快樂的鮮花,開放在我們平凡的生活里,連鳥也羨慕我們。
因為,我們有僅屬于自己的鮮花。
屬于自己的,總是美好的。
二
雨季來臨,我總是首先想起地里的莊稼。因為,我父親的莊稼正在雨季里抽穗揚花。那些沒有莊稼的人,一定不會首先想起莊稼。他們生活在城市里,居住在高樓上,等到他們從廣播里聽到農村房屋坍塌、莊稼被淹,他們才會感到吃驚,并捐出一大批錢糧和衣物。
這些捐獻者中,有我。于是,莊稼仿佛又回到父親手中。
我不知道,父親穿著的,是不是一件嶄新的、有七顆大紐扣的衣服?我在衣袖里繡有名字。
我希望父親穿著兒子的服裝,站在洗劫后的地里,仿佛兒子,在看莊稼。
三
在這個城市里,我能叫出名字的,不超過一個村人口的數(shù)量。我只在圈子里生活,這是個從不談錢的圈子。所以,這個圈子的人與城市格格不入。他們餓著肚皮寫詩,偶爾得了稿費,就去買方便面。然后,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再寫。我也是這樣生活著。只是,我比他們更孤獨。為了出大名,詩人們把名字都改了,改成與眾不同的稀奇的名字。他們問我為什么不改?我說,改了后父親就不認得我了。我父親也是愛看報的人,他只認我的名字。我和名字都是父親給的。他們說,那你就不要改了。
我很感激他們理解我。
于是,每逢我有文章發(fā)表的時候,他們說,你父親又可以看到了!
四
人約黃昏后。我去見一個喜歡我詩歌的女人,或許還是個姑娘??傊L得非常美。城市最高雅的場所是咖啡館、茶樓,最低俗的場所是舞廳。我問我們到哪里去?她說,現(xiàn)在去舞廳的人少了,上咖啡館、茶樓的人多了。于是我們就到舞廳去。聲色彌漫的舞廳里,我們一起跳舞。我說,現(xiàn)在,你是城市里唯一愿意和詩人跳舞的女人。漂亮的女人都嫁給了摩托手,只有你不想嫁給他們。她說,現(xiàn)在我感到很幸福。我說,為什么?她說,因為我不想嫁給摩托手,也不想嫁給詩人。我說謝謝你,你這句話拯救了我。
在光怪陸離的夜晚,我送走了一個喜歡詩歌而不喜歡詩人的女人。
我知道,詩人們可以不因為女人寫詩。
五
一覺醒來,夢是否存在?一場雨過,云是否存在?
一陣燃燒之后,青春是否存在?一段婚姻結束了,愛情是否存在?
一個人死了,生命是否存在?一朵花枯萎了,美麗是否存在?
太陽西沉,光明是否存在?旭日東升,黑暗是否存在?
人為什么存在?
蒼天為誰存在?
大地為誰存在?
掘地三尺,我渴望的深度如期而至。
凡一平
1992年
☆凡一平的散文可能比他的小說對生命的過往有更直接的捕捉和更直觀的感悟,且幽默與生俱來。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導演 章明
☆凡一平老師是一個快樂的人,快樂得讓我望風而逃,一想到他,就直接會與酒聯(lián)系在一起,就要與他觥籌交錯,就要與他把酒問蒼天,就要聽他晃著智慧的大光頭跟你講從古至今那些荒謬卻類似哲理的橋段,最后我日暮倒栽歸,酩酊無所知。我喜歡讀凡老師的作品,從他的作品里,我感受到紅河邊上嶺村那里濃濃的鄉(xiāng)情和味道。能感受到他對故里的情仇綿延。能透過他的視角去割裂人性的脆弱和淳樸的無奈。凡老師的作品像廣西深山里的苞谷酒,綿軟、深沉、詭邪,當我喝了第一杯以后,我會連綿不絕地續(xù)杯,它會讓我游離到別的維度里,看到自我的孤獨、聒噪和悲情,然而凡老師依舊坐在原來的酒桌上哈哈大笑,憐憫著他作品里的眾生。
——中央電視臺導演 張驍
☆很榮幸出演過凡一平老師筆下的女主人公,由此接觸到廣西這片廣袤的土地,一直難以忘懷。很期待凡老師的散文集,在我看來,凡一平老師是一位大口喝酒,很自然很感性的作家,一位深情地愛著這片土地的男人。
——2015感動中國候選人,演員江一燕
☆凡一平是一位思想敏銳、富有鮮明的文化批判意識的當代廣西壯族作家,他的文筆對蓬勃旺盛的消費文化有著本能式的敏感。凡一平以邊遠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作家的“他者”身份、“他者”視野對都市文明進行了敏銳的感受和批判。
☆凡一平直面社會現(xiàn)實,用溫暖的筆調執(zhí)著描繪人性的訴求和美好,用冷靜和理性的思考探求著在社會轉型期人性的發(fā)展和走向。他的筆墨留給讀者永久性的感動和思索。
☆凡一平是一個對世俗生活有著密切關注的作家。他對各種現(xiàn)代物質文明刺激下的欲望化生存保持著高度的敘事熱情,對現(xiàn)代城市中種種非常態(tài)化的命運狀態(tài)有著敏銳的感知,但同時又在價值觀念上與敘事對象保持著必要的距離。
1970年的米飯
我六歲的時候被人崇拜,起因是我的口糧與眾不同——在我的那個班上,所有人都是吃生產(chǎn)隊的糧食,唯獨我是吃公糧的人。我所在的都安縣菁盛鄉(xiāng)地州大隊上嶺生產(chǎn)隊生產(chǎn)玉米,這是我家鄉(xiāng)祖祖輩輩的主食,而我的主食卻是稻米。大米飯與玉米粥的滋味有什么不同,我的同學韋瑞全說得最好,他說,有米飯吃的那個晚上他不尿床,平時他喝玉米粥天天都尿床。尿床是韋瑞全唯獨告訴我的秘密,因為我是他的同桌。而我拿稻米交換玉米的第一人,也是韋瑞全。為了讓韋瑞全不尿床,只要外婆看管不嚴,我就從米壇里抓它兩把三把的稻米,放在衣兜里帶去學校,偷偷給韋瑞全。而韋瑞全也基本能以相等數(shù)量的玉米,和我交換。
久而久之,我拿稻米換玉米的事情被班級乃至學校的同學知道了。
尿床已經(jīng)不止韋瑞全一個人,我的責任也就越來越大。我總覺得米飯能讓人不尿床,為什么不讓更多的人吃上米飯呢?在我們那個生產(chǎn)隊,很多人一年都吃不上一餐米飯的,過年過節(jié)也吃不上。而我為什么卻能天天吃上米飯呢?因為我是非農業(yè)人口,我的父親母親是公辦教師。我們的糧食是由國家供應的,就是說憑購糧證到糧所去購買,可以買到稻米。稻米是我那九分石頭一分土的家鄉(xiāng)的稀有糧食,像藥一樣珍貴。而我也只能把它當作藥,一把一把地分發(fā)給眾多沒有吃上米飯的同學。
這樣一來,我家的米壇很快就空了,就像漏水的水缸。本來夠吃半個月的一壇米,六七天就沒有了。奇怪的是,我那心細如絲的外婆居然也沒有發(fā)現(xiàn)我的舉動。她只看見我放學的時候帶回滿衣兜的玉米,卻從不過問我上學的時候鼓鼓的衣兜里裝的是什么東西。米壇沒有稻米的時候,我們就吃玉米粥。或者一天里,我們吃一餐米飯,吃一餐玉米粥。這樣也能挨到半個月回家一趟的父母把米充進米壇里。
我的父親母親在外面村子的小學教書,不?;丶摇;丶业臅r候也是分別回來,只有過節(jié)或寒暑假,我才同時見到他們。我盼他們回來,但是一旦他們回來,我又十分害怕。我害怕米壇的秘密曝光,我偷偷摸摸換來的榮譽就損毀了,我的責任也被迫終止。但是父親母親就是沒有讓我的榮譽有絲毫的毀損,我的責任也沒有一天的停頓。
我清楚地記得那一年的年關,是1970年。父親挑回了足足100斤大米,是歷來最多的一次。他一定是把購糧證里的指標全部用光了。父親為什么要購買這么多的糧食?我起先不知道。后來我知道,這么多的大米,是為了讓生產(chǎn)隊的各家各戶除夕夜吃上米飯用的,當韋瑞全首先拿兩斤玉米到我家來的時候,父親、母親、外婆看著我,他們的眼睛里露出同樣鼓勵的目光。這目光讓我振奮。我跑過去,拿起一斤容量的盅子,量了兩盅的大米,給韋瑞全。
到我家交換大米的玉米越來越多,少的兩斤,人口多的家庭則有三斤,都是我舀著大米將它們換過來。黃黃的玉米很快代替了白白的大米。父親挑回的一百斤大米一粒都沒有剩下了。我過去掀開米壇,發(fā)現(xiàn)米壇里的大米剩下已經(jīng)不夠一盅了。而來交換大米的還有一戶在那里等著,我現(xiàn)在還記得那是生產(chǎn)隊長譚國芳的兒子譚克強,他的身上穿著我母親為他縫紉的衣服,光著腳。他把玉米放下,轉身就走。父親這時看著我,而我看著手中不滿一盅的米。光亮的米,像盒子里的螢火蟲一樣,在我的眼里閃爍。我舍不得讓它們飛走。
1970年的年夜,我們家的米飯變成了黃色,那是充足的玉米粉蒸煮而成。我舍不得的螢火蟲,最終還是飛走了。
1999年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wǎng)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wǎng)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