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由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團公司主辦,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協(xié)辦的第二屆“古籍文獻收藏、研究與整理出版”國際學術論壇之“東亞漢籍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在北京、桂林、溫州三地設立分會場。古籍工作中收藏與保護、整理與研究、出版與利用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工作者相聚云端,以匯集多方智慧、多方力量,共同推動古籍文獻的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意義重大。論壇開幕式由集團公司總編輯湯文輝主持。
“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是中央主管機構在做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之后形成的。既高屋建瓴,又切實可行。它從總體要求、完善工作體系、提升古籍工作質量、加快古籍資源轉化利用、強化古籍工作保障五個方面做了全面、簡要的論述,涉及古籍工作中的古籍收藏與保護、古籍整理與研究、古籍出版與利用這三個相互連接的工作(所謂的上、中、下游),涵蓋了古籍工作的全部程序,是集思想政治原則與專業(yè)學術工作為一體的經典性文獻?!比珖偶沓霭嬉?guī)劃領導小組副組長、全國高校古委會名譽主任、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教授安平秋先生在致辭中表示,今后我們古籍領域的全部工作,從政治原則、思想指導到專業(yè)工作、學術發(fā)展,都應該按這一意見的指導去進行,遇到的一些業(yè)務領域的問題,也都可以依據這個文件去解決。因為它是在1981年中共中央37號文件之后,根據當前古籍工作的實際而形成的指導性意見,代表了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原則性意見。
安先生在致辭中還指出,這次學術會議是在2019年11月召開的第一屆國際學術論壇之后,仍然由北大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和廣西師大出版社集團共同主持召開的第二屆國際學術論壇。主題與第一次相銜接,仍然是“古籍文獻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而重點放在東亞地區(qū)。這次會議,是在《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出臺四十天的時候召開的,我們這次的學術論壇,也正是在這一文件的指引下進行的,是對《意見》的積極響應。系列論壇的后續(xù)會議,也會沿著這一文件指引的方向前進。
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領導小組副組長、全國高校古委會名譽主任、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教授安平秋先生致辭
北京、桂林、溫州三地同步召開線上會議
研討會桂林會場
研討會北京會場
研討會溫州會場
集團公司董事長黃軒莊教授在致辭中表示,作為中國版協(xié)古籍出版工作委員會成員單位,三十多年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致力于經典古籍的整理和珍稀文獻的出版工作,陸續(xù)出版了600余種40余萬冊具有重要社會影響的經典古籍整理著作和珍稀文獻圖書,形成了涵蓋普通古籍與經典古籍出版、大眾古典文化閱讀、少數民族古籍文獻整理出版、珍稀古籍文獻檔案資料等門類相對齊全的出版體系。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以“開啟民智,傳承文明”為出版理念,以“為了人與書的相遇”為使命,以出好書為價值追求,在新時代下,我們希望各位領導、學者、朋友們繼續(xù)關心、幫助支持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工作,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也愿與各位專家一道,繼續(xù)共同致力于海內外古籍文獻的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共同書寫新時代我國古籍工作新的發(fā)展篇章。
集團公司董事長、廣西師范大學教授黃軒莊致辭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陳源源在致辭中對溫州的歷史文化、溫州大學及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的學脈傳承、溫州大學漢籍研究團隊及其研究成果等情況進行了介紹,并對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陳源源致辭
隨后,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所所長張伯偉教授、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王小盾教授、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所長黃仕忠教授、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部特任教授芳村弘道先生、浙江大學亞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長王勇教授、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陳廣宏教授等專家學者作了主旨報告,該環(huán)節(jié)由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副主任劉玉才教授主持。
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所所長張伯偉教授在主旨報告中指出,之前學界的關注重心和工作重心,還是放在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面對新材料,研究者必須走出舊視野,提出新思路和新問題,不能用新材料建老房子,要用新材料建新房子。他強調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的概念,認為東亞漢文化圈里諸文化既具有民族性也具有共通性,應從特殊到普遍,從民族性文本中尋找挖掘,抽象出具有共通性的意義,從而使民族性的文本掙脫其民族限制,克服其地方局限,引導人們養(yǎng)成對差異的欣賞和熱愛,而非無視或鄙夷,從而使文學研究成為人文主義的批評實踐。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王小盾教授對張伯偉教授的主張作了回應,認為東亞漢籍研究最重要的是“研究”,“全球化”是一個復數的概念,東亞漢籍研究應以文化圈為范圍,不必過分強調民族性。王小盾教授在主旨報告中以中國書在琉球的二次創(chuàng)作、琉球對中國古籍的改制為切入點,重新思考“什么是書”這樣一個中國古籍研究的根本問題,從而對“漢籍”的概念再次進行界定:“漢籍”指的是經過編纂、用漢字書寫的書籍,包括少數旁注標音符號和返點符號的書籍。繼而將中國書傳入琉球后的再生方式歸納為四種,并進行分類介紹。
黃仕忠教授介紹了對日藏中國戲曲文獻的調查、編目與研究的情況。他用了整整十年的時間,把所有日本有關圖書館存藏的中國戲曲文獻做一個整體的調查,匯編成一個目錄,詳細標注館藏地及索書號,讓學界知道日本到底有多少與戲曲相關的收藏。同時,為了讓學界更多的學者能夠看到并使用日本藏的這些稀見文獻,他通過努力,與日本學者、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合作,將這些稀見文獻影印出版。在調查編目、收集底本影印出版的過程中,對日本所藏中國戲曲文獻進行研究,探索公私機構所藏文獻的源流,追溯日本的中國戲曲研究發(fā)軔的過程,最后進入到近代以來日本和西方的交流,以及中國學術界在日本學術界影響下建立一些文學研究的新的分支學科的過程。黃仕忠教授通過自己的研究經歷體會到,日藏戲曲文獻的調查、整理、研究,不單單是文獻的研究,而且文獻背后所隱藏的許許多多的東西,都值得去發(fā)掘。所以這些年來,他也鼓動他的學生以及一幫晚輩,更多關注中國近代史上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以及在近代西學東漸背景下,無論日本還是中國,如何應對西方的挑戰(zhàn),文明的挑戰(zhàn)。
日本立命館大學的東亞漢籍研究大家和收藏大家芳村弘道教授認為,要對東亞漢籍進行全面研究,對朝鮮半島的漢籍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考察必不可缺。朝鮮的漢籍深受中國影響,又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正如明治初年楊守敬的《日本訪書錄》這一先驅性事例所示,目前為止的研究焦點主要集中在中日兩國間,而對中日韓的漢籍交流這一整體現(xiàn)象的關注還有所欠缺,因此他展開了“朝鮮渡唐本”研究?!俺r渡唐本”是指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中國刊刻抄寫的漢籍(佛典暫不包括在內)。芳村弘道先生通過對“朝鮮渡唐本”進行調查,完成了解題目錄,并擬在此基礎上展開各種專題研究。
浙江大學王勇教授對近代東亞筆談文獻進行全面研究,已取得大量成果。他在主旨報告中介紹了對日本《大河內文書》整理與研究的情況。
復旦大學陳廣宏教授通過《王陽明文粹》的編纂、刊布,談到近世日本的陽明古文接受,與中國本土陽明文獻整理刊刻的情況相比較,以小見大,揭示出日本近世陽明古文接受的意義。
這次會議共有來自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的70余位學者參加會議,有40余位專家學者作了主旨報告和專題發(fā)言,內容涉及東亞漢籍收藏、整理、研究、出版的各個方面,涉及面廣,研究深入,在研究理論和方法與個案研究等方面皆有不少亮點閃現(xiàn)。22日中午舉行的閉幕式上,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廖可斌教授對會議做了總結評述。
一、研究思路的新變化
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題是東亞漢籍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綜觀這次會議上6位學者的主旨報告和30多位學者的專題發(fā)言,可以明晰地感覺到,東亞漢籍研究正呈現(xiàn)出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即從以東亞漢籍的收藏和整理研究為主,轉變?yōu)樵擃I域的工作繼續(xù)拓展、東亞漢籍的傳播研究、比較研究和整體研究越來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思路和方法發(fā)生新的變化。
二、研究對象不斷拓展
從研究的對象來看,本次會議不僅關注到東亞各國收藏的中國古籍,也關注東亞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人士著、刻、抄的漢籍。北京大學劉玉才教授和南京大學卞東波教授對日本漢籍寫本進行深入研究,卞東波教授估計日本漢籍寫本總數當在7萬種以上,與敦煌文獻數量相當,而且抄寫者水平很高,鈔本質量很高,具有重要價值。山東大學杜澤遜教授介紹了他在從事《十三經注疏》匯校過程中所利用的日本所藏相關版本的情況,論述了這些珍貴版本的重要價值。北京大學楊海崢教授介紹了調查、整理和刻《史記》文獻的情況,盧偉副研究員介紹了整理、出版日本足利學校所藏國寶及珍稀漢籍的情況。南京大學鄭善謨教授研究了韓國歷代詩話編撰所體現(xiàn)的“小中華”意識。廣西師范大學陳國保教授對越南漢喃文獻整理與研究的學術史進行了梳理評述。丁克順教授介紹了越南的華人漢文碑刻的收藏、研究及整理出版情況。西南交通大學劉玉珺教授考察了中國公立圖書館所藏越南漢喃文獻情況。
三、研究隊伍日益壯大
雖然受疫情影響,此次會議的籌備頗經曲折,會期一再推遲,會議形式一再改變,但仍有70多位專家正式參會,他們來自于如下國內外二十幾所高校、十幾家圖書館和出版社: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溫州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廣西師范大學、玉林師范學院、南昌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曲阜師范大學,日本立命館大學、慶應義塾大學、大阪大學、近畿大學、東京大學,韓國成均館大學、湖北省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山東省圖書館、重慶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天津師范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首都師范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可以說國內整理、研究東亞漢籍的重鎮(zhèn)大都有專家學者和相關工作人員與會。另外還有大量相關人員通過騰訊會議旁聽這次會議,可見東亞漢籍研究越來越受關注,研究隊伍越來越壯大。
集團公司總編輯湯文輝主持開幕式
綜上,湯文輝認為:華夏文化從軸心時代發(fā)展至今,漢字符號系統(tǒng)是其核心,東亞區(qū)域共享這一偉大的文化傳統(tǒng),而漢籍就是承載文化的具體載體。本屆論壇以東亞漢籍為主題,既有華夏文化復興發(fā)展的大背景,也有全球化進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中、日、韓、越四國學者云端論道、切磋琢磨,具體論題涉及傳統(tǒng)古籍、改制本、渡唐本、筆談本,圍繞東亞漢籍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東亞漢籍的收藏、東亞漢籍傳播研究、影響研究、整體研究等議題展開全面探討,視野宏闊、新見迭出、成果豐贍,是一次高規(guī)格、高水平的學術會議,必將對東亞漢籍研究產生積極影響;論壇展現(xiàn)了學術機構、館藏機構、出版機構密切合作,學者、研究館員、出版人在《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的旗幟下共襄盛舉的精神風貌。
![]() |
![]() |
![]() |
會員家 | 書天堂 | 天貓旗艦店 |
![]() | ![]() |
微信公眾號 | 官方微博 |
版權所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紀委舉/報投訴郵箱 :cbsjw@bbtpress.com 紀委舉報電話:0773-2288699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 | 網出證 (桂) 字第008號 | 備案號:桂ICP備12003475號 | 新出網證(桂)字002號 | 公安機關備案號:45030202000033號